算碳,減碳,綠色壁壘來了,如何幫助企業出海?
對中國企業來說,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分為兩個階段,現在是算碳,未來是減碳。
“時至今日,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面臨印度、東南亞等國家的競爭時,早已不具備人力成本優勢,而綠色低碳有望成為未來中國制造業的核心優勢,成為出海名片?!?/blockquote>責任編輯:汪韜
歐洲城市里的光伏板。視覺中國/圖
倒計時不到兩個月,讓馬嬴超意外的是,訂單并未紛至沓來。
馬嬴超是蔚碳科技創始人,給企業提供碳服務,他原以為即將執行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帶來大筆生意——2024年7月31日之后,出口歐盟的產品中,至少80%的碳總排放量必須使用實測值。
“可能只有今年下半年,出口貨物在海關被攔下時,多數企業才意識到這個問題并開始行動?!瘪R嬴超說。這種鈍感是不少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面臨CBAM等國外政策的現狀:缺乏基本認識,也不知如何應對。
CBAM也被稱為“碳關稅”,是一種針對進口貨物的碳排放定價政策工具,它要求在歐盟境外生產的產品在進入歐盟市場時,根據其碳足跡征收碳差價。美國政府更直截了當,2024年5月宣布,自2024年8月1日起將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100%。
近年來,除了關稅,中國企業出海還遇到了不少綠色貿易壁壘。這是一種非關稅壁壘,進口國以保護環境和健康等名義,憑借經濟、科技優勢,制定嚴苛的標準和檢疫措施等,并利用國際社會已有的規定,對進口產品進行限制。
加入世貿組織(WTO)二十多年來,中國產品遇到的綠色壁壘也在變化。早年農產品受影響最大,這一輪的關鍵詞則是“碳”。
目前,大多數企業還沒感到切膚之“痛”。這些貿易規則的主要要求是碳足跡核算,門檻較低。但未來可能會制定碳足跡閾值和分級,屆時低碳產品更具競爭力,那將是真正的挑戰。
不過,對受到影響的中國企業而言,它們本就是減碳的方案提供者,如新能源行業;或是減排大戶,如水泥、鋼鐵。翻過綠色貿易壁壘,也會迎來機遇。
標注碳足跡的產品“護照”
正面撞上關稅和綠色貿易壁壘的,首先是“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車。這年10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以決定是否加征關稅。
“新三樣”中的鋰電池,則受到直接和間接的雙重影響。
直接影響如歐盟的《新電池法》,要求自2027年起,出口到歐盟的電池須持有“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在中國鋰電池出口第一大市場美國(占出口總額約1/5),政府欲將對華電動車鋰離子電池的關稅從7.5%提高到25%。
作為新能源車的上游,電池還面臨供應鏈傳導的間接壓力。它表現得更隱晦,但影響程度卻絲毫不遜色。
碳衡科技CEO黃彥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