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道:不忘來時路,方能向遠行
2024年6月12日起每周三,南方周末攜手五糧液邀您一起走進《大國之道》。
道路,是交流的開端?!对娊洝ば⊙拧ご髺|》有言:“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縱橫交錯的水陸通路,為人口遷徙、商路貿易等交流提供了基礎。從狹窄之路走向廣袤之道,從山川之間轉向山海相連,由古至今,古蜀道、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向世界的各個方向延伸出了物質與文化交流的“道路”網,見證了文明生長的足跡。
自古以來,“道”不僅指具象的路徑,更承載著深刻的哲學寓意。在甲骨文中,“道”由“行”與“人”二字會意而成,指向的是人對前途的探索與執著?!盾髯印ぬ煺摗吩缬醒浴把蓝毁E”,那些綿亙古今的道路,記錄著中華文明突破前進的千年史詩,見證著中國與世界的連接;而千年古道所托起的大國之“道”,則指向了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東方智慧。
2013年,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意味著絲路精神在新時代生生不息,將各國人民的命運連為一體。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中國已經與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站在“一帶一路”金色十年的新起點,我們以十年繪就的“大寫意”,將開始轉為精謹細膩的“工筆畫”。與此相呼應,2024年,南方周末聯合五糧液,繼“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計劃”“長江文化帶萬里行”“有禮了,中國”之后,再度強強聯手,推出《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覆蓋中國四處具有“全球性”的文化經濟輻射地域,探究諸條古道的遺跡與文化,為觀眾精描出一幅幅古今相連的大國道路傳奇畫卷。
2024年6月12日起,《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將于每周三在南方周末視頻號準時上線——以古道為文化載體,講述中國故事;以酒為媒,傳遞和美文化,更聚焦今時今日的風物景觀與發展態勢,在“一帶一路”金色十年的新起點上,一覽與世界對話,與人類文明同步演進的“大國之道”。
物富匯通之道
一條長江,流過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歷程,而“萬里長江第一城”、中國酒都宜賓,則在數千年間,見證著一條貫通中外的大道成形。
早在先秦時期,宜賓就是連接云南與蜀地的樞紐之地。蜀郡太守李冰開辟出一條連接云南與內陸的窄路,后被拓寬成最多不過五尺的“五尺道”,又在此基礎上,于漢代延展成為“蜀身毒道”,直抵南亞次大陸,最終發展成開通最早、線路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南方絲綢之路”——以成都平原為起點,從四川經云南通往緬、印、中亞、西亞以至歐洲,經云南至越南、中南半島,經貴州、廣西、廣東至南?!戏浇z綢之路織成了古代中國與南亞、中亞、西亞以及東南亞的巨大交通網絡。
三江合匯的宜賓,因江而生,因江而興——岷江、金沙江在此遇合,長江的豐饒物產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古道的通達則促生著宜賓的經濟繁茂。宜賓也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半壁西南古戎州”和“填不滿的敘府”。
作為中國最早的酒文化發源地之一,宜賓的酒文化,也通過南方絲路影響著世界。在第一集《物富匯通 文明交往》中,我們走訪了保存南方絲綢之路興盛時期建筑格局的滇南館,聚焦得益于長江之水滋養而千年不斷的五糧液非遺釀造技藝。彌漫在古樸街巷的濃郁酒香,來自于糧食、技藝與歲月的醞釀,歷久彌香。長發升、利川永、張萬和、鐘三和、劉鼎興、全恒昌、聽月樓、天錫?!掷m不間斷釀造七百余年的古酒坊,賦予了五糧液厚重的文化積淀與絕佳的口感,在“中正平和”的東方智慧滋養下,于涓滴間折射出“天人合釀”的美好。
五糧液長發升古酒坊。
跨越山川之道
如果說宜賓見證著南方絲路的成形,那么翠柏生香的古蜀道,則加速了大國版圖的聯通。
在第二集,我們將重走千年蜀道,撥開歷史的塵煙,重現蜀道從“塞”到“通”的歷程。一條蜀道,就是一部交織著勇氣與智慧,代代相傳、道法自然的傳奇。在“積云阻石”的秦嶺中開拓出的,是一條溝通關中與蜀地的通路,更是一條交會絲路、中國古代交通的“大動脈”。
而在大動脈中,不僅川流著商貿行旅,也勃發著文化的興盛?!白怨盼娜私匀胧瘛?,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通過險峻的蜀道進入蜀地,在層巒疊嶂之間一吐胸中塊壘,寫就詩酒風流。從竹枝詞《八月》中“茶半溫時酒半酣,家人夜飲作清淡”的意境,到“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千古名句,這些輝映千古的篇章中,總少不了濃郁的酒香。
曾激蕩文人靈感的重碧酒、姚子雪曲所攜帶的多糧釀酒記憶與醇厚甘美的特質,被今日的五糧液所承繼。詩詞千古,美酒往來,大國濃香之中,凝聚著的是寸陰尺璧的力量。而今,古道依舊,翠柏如故,五糧酒香中鐫刻的唐宋風雅,讓人仿佛又走在貫通秦嶺天險的蜀道上——勾連古道與美酒的“道法自然”,似乎可以逾越時空的萬千阻隔。
天梯峽棧道。(視覺中國 / 圖)
和則生美之力
諸條絲路如同一線串珠,襟帶萬里。
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古人不斷開拓蜀道之時,張騫在他的“鑿空”之旅中,驚訝地發現阿富汗地區已然出現來自四川的筇竹杖與蜀布。有學者指出,絲綢之路的開通,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絕不亞于美洲之發現在歐洲史上的重要性。這一“通絕域”的“鑿空”壯舉,既是一場高明的外交行動,也展現著彼時漢文化面對世界的宏闊胸襟與進取精神。新疆羅布泊地區出土的漢錦寫有“登高明望四?!?,湖北鄂城出土的漢鏡銘文“宜西北萬里”,皆見證著漢代那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姿態。
在《過塞通商 香遇世界》中,我們將去到玉石之城喀什,帶你領略美酒醇馥、香料芬芳的商路盛景。在這里,和美之道將化身為美食特產與巴扎文化,化身為孜然、胡椒、芝麻的濃香,化身為“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邊塞詩歌。絲綢之路讓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互動衍生,而在這種碰撞與溝通中,“多元一體”的和美文化也在生發,由古道向外不斷拓展,由物產經濟之“大路”走向文化精神之“大道”。
喀什古城。(視覺中國 / 圖)
航向世界之道
在《航向世界 和美遠揚》中,我們將來到“半城煙火半城仙”的福建泉州,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分浪拓海的壯舉。
六勝塔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第一座燈塔,也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航標高塔。在安史之亂致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后,海上絲路逐漸成為中外交通貿易的主要道路。那些產自江西、浙江、福建的精美瓷器被轉運至泉州,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窗口。有些專家甚至認為,瓷器是世界貿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產品,它影響了當時亞歐諸國的審美觀念、生活方式和文化藝術,也讓人們得以穿越時間與空間,一覽來自中國唐宋時期的雅致風尚。
當瓷器、絲綢、茶葉、銅鐵器源源不斷運往世界,來自西方世界的物產,也在千年時光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番茄、紅薯、南瓜、可可、菠蘿、土豆逐漸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之上;原產拉丁美洲的玉米,從明代起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更為各個行業——特別是釀酒業的突破性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泉州開元寺東西塔。(視覺中國 / 圖)
一粒玉米中,蘊含著大國濃香的獨特秘訣。除了淀粉含量高之外,玉米擁有恰到好處的蛋白質含量,以及少量單寧、植酸,在發酵過程中,這些物質會在釀酒過程中完成糖化、醋化生香,形成回甜的酒體風格。這與高粱的濃郁、大米的醇正、糯米的爽凈與小麥的綿甜共同構成了五糧液豐滿和美的味覺宇宙。
集五糧之精而成佳釀,來自本土與世界各地的物產碰撞出了“各味諧調”,五糧液那“清而不薄,厚而不蝕,甘而不噦,辛而不螫”的和美之味就此形成,并不斷征服著世界愛酒人的味蕾。
當大海不再是畏途,泉州的格局被進一步打開,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方人文,也讓這里成為中國唯一一個擁有三大類世界非遺項目的城市。從千年前的瓷器、絲綢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中國風”,到中國白酒、茶葉品牌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斬獲頭籌,海上絲綢之路,亦是一條中國品牌的出海之道。
南方絲綢之路、北方絲綢之路、古蜀道、海上絲綢之路,絲綢與瓷器、茶酒與香料、文化與技藝溝通交匯,在時光中醞釀出歷史。依托于古道,來自非洲的高粱、來自西亞的麥子、中國本土的大米……世界得以交融于美酒。作為中國燦爛文明的傳承者,世界文化交流的連接者,國際市場中的中國名片,五糧液的大國濃香飄過古道的久遠歲月,見證了千年的中外溝通史。
綿亙至今的古道既記錄中華文明五千年披星戴月的史詩,也見證了中國同世界的文明互鑒。當我們站在金色十年的新起點叩問過去與未來,古道上的千年跫音將會給予我們答案,在細筆精繪的大國之道工筆畫中,每一道筆觸,都帶著沉積千年的力量。這也是《大國之道》的題中之義:不忘來時路,方能向遠行。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