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減肥醫生眼中的“胖”?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腰圍增長最快的國家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陳雅峰

(盧俊杰/圖)

從今年春節檔《熱辣滾燙》上映,片中賈玲減肥暴瘦引起討論,到不久前世界防治肥胖日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有關身材的討論似乎總會不定期襲向熱搜。減肥的背后是審美問題還是健康問題?身材焦慮的背后是與具體生活息息相關的隱秘聯結。

“我窮盡畢生之力,最多只能給20萬人看病?!笨炊嗔恕胺逝植 ?,陳偉感慨,他想把減肥的方法與邏輯向更多人闡釋。陳偉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致力于臨床患者的營養不良防治工作,2024年出版了新書《給國人的醫學減重指南》。10年前,陳偉從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訪問學習歸來,他的工作興趣和職業方向發生了轉變:從重點研究“如何把瘦子變成胖子”——即解決營養不良的難題,到現在專心研究“如何讓胖子變成瘦子”。

什么是減肥醫生眼中的“胖”?當下社會的“肥胖地圖”是什么樣子?世界上有沒有特效減肥藥?與風靡其他圈層的傳說一樣,減肥所產生的泡沫神話及其覆滅,有著人性中共通的邏輯。能戳破“神話”的減肥醫生,會給出什么樣的人生建議?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對陳偉醫生的訪談。

(受訪者提供/圖)

我到底胖不胖?

南方人物周刊:肥胖是審美問題還是健康問題?什么是醫生所定義的胖呢?

陳偉:與20世紀的人類相比,現代新新人類的審美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瘦為美”的觀念正占據主流。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兒對自己的體重要求極度嚴苛,在門診幾乎每天都有不需要減重的小女生對比著明星照片,要求達到自己從未達到的體重指標。

其實,醫生視角理解的“肥”和一些人自己感覺的“胖”其實不太一樣。在醫院檢查時,采用的肥胖判斷標準,常常不是憑肉眼感覺,而是基于體重達到某一數值后出現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到底胖不胖,疾病說了算。

南方人物周刊:看著不胖的人,是不是就沒有“肥胖病”?

陳偉:“內臟脂肪”被稱為“最危險的脂肪”,一般來說,肥胖者在外觀上會表現為“大腹便便”,但有些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什么異常,其肥胖問題就容易被忽視。

當前醫學上有三種常規的評判肥胖的方法:

第一是體重指數法,體重指數(BMI)是最常用的判斷體重是否健康的指標,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國健康成年人(18-64歲)的體重指數應在18.5-23.9kg/㎡。

但是體重指數有其局限性,對肌肉很發達的運動員或水腫型肥胖者來說,體重指數可能會低估其真實的肥胖程度;體重指數也沒有分男女,同樣體重指數的女性體脂率一般會高于男性。

其次為腰圍及腰臀比法,俗話說,“褲帶越長,壽命越短”,即表示腰圍是衡量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標。目前,腰圍是公認的衡量腹部脂肪蓄積(即向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簡單、最實用的指標。

第三為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