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破解金融神話——專訪普利策小說獎得主迪亞斯
“金融業務越抽象、越遙不可及,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物質影響就越大”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周建平
“在美國流行這樣一個神話: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戰勝任何困難、成就一番事業、獲得巨大財富。但我對此充滿懷疑,這仿佛在說一個人能夠創造他自己。據我所知,從古至今所有地方,任何財富積累都是建立在剝削他人基礎之上完成的?!?/p>
阿根廷裔美國小說家埃爾南·迪亞斯(Hernan Diaz)擁有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他以“閱讀是自己強項”為傲,卻在公開場合無奈道:“我是一名優秀的讀者,可我完全讀不懂信用卡條款。我覺得,這些文字被設計得故意不想讓人讀懂?!?/p>
迪亞斯發現,金錢無孔不入地滲透于人們的生活,但文學正典中鮮少作品聚焦錢的運作,這個困惑驅動他創作了小說《信任》(Trust)。
“在貝維爾投資公司的測試和面試中,我第一次了解到我一生中有機會多次證實的事情:離權力源頭越近越安靜。權威和金錢將自己籠罩在沉默之中??梢酝ㄟ^環繞他們的寂靜的厚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影響力范圍?!保ā缎湃巍罚?/p>
在小說《信任》中,迪亞斯虛構了四個人物的四個文本(小說、代筆自傳、回憶錄、日記),以羅生門式的多重視角,塑形并解構了1920年代一個經歷股市危機卻依舊風生水起的金融大亨與他神秘妻子的“神話”。隨著故事層層推進,迪亞斯以文學敘事之力,向讀者次第揭開資本置換權力、進而操控扭曲現實的全過程。
2023年,《信任》榮獲普利策小說獎,頒獎詞評價:“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說,設定在歷史上的美國,通過以不同文學風格呈現的相互關聯的敘述,深入探討家庭、財富和野心,是在一個資本主義至高無上的國家里對愛與權力的復雜審視?!?/p>
2024年5月中旬,迪亞斯首度來華,在滬、寧、京三地參加了多場活動。在上海的新書發布會上,這位普利策小說獎得主坦言:“我在最狂野的夢里,從沒想過會來上海發布我的小說簡體中譯本,這會兒還在等人叫醒我說,這是一個夢、一個錯誤的幻覺?!?/p>
迪亞斯1973年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兩歲時隨父母遷居瑞典斯德哥爾摩,十歲左右回到阿根廷,成年后在倫敦和紐約求學,他于紐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并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拉丁美洲與伊比利亞文化》雜志主編。
1925年,美國紐約愛麗絲島的移民檢查站,來自捷克斯洛伐克的移民小孩
44歲之前,迪亞斯還是一名屢遭退稿、郁郁不得志的作者,“但出于對文學純粹的愛,我一直在寫?!?017年,他好不容易被一家小型出版社接納(據說,那家出版社一年僅開放一天接受主動投稿),得以出版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遠方》(In the Distance)。
《遠方》聚焦于美國西部淘金熱時期,對比第二部小說《信任》,迪亞斯表示:“《遠方》講述領土聚合成國家的過程,《信任》講述這個國家聚合成金融帝國的過程;《遠方》展現資本齒輪剛開始緩慢運轉,《信任》展現了一臺完美上油的機器。兩者都與‘美國神話’有關?!?/p>
許多年前,青年迪亞斯曾長期在爵士樂隊吹奏薩克斯,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咖啡廳正播放著爵士樂:邁爾斯·戴維斯、約翰·科川、韋恩·肖特……這個對聲音高度敏感的小說家饒有興致地介紹起每首曲子的來歷。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迪亞斯同樣癡迷于挖掘各種“聲音”,在男性統領的主流敘事中,他尤其關注隱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試圖呈現她們在歷史中幾乎被抹去的“聲音”——“我相信,敘述是一種權力?!?/p>
“假裝在假裝”,小說中的小說
南方人物周刊:《信任》這本小說背景設置在1920年代“歷史上的美國”,你怎么看它與當下2020年代之間的關系?
埃爾南·迪亞斯:我認為美國1920年代的某些政策與今日社會現狀關聯極強,它涉及美國例外論,美國在這方面已堅持了太久,我個人對此感到十分悲哀;那時與現在都有的問題,還包括巨大的社會不公、財富分配不均、移民危機、財政危機等等,無論那個年代還是當下,都極需重新審視財富征稅的方式、更好地監管金融市場……諸如此類的種種議題,都與當下關聯密切。
南方人物周刊:文學創作,作家需要依靠經驗、觀察和想象,這三個要素,哪個對你來說最重要?
埃爾南·迪亞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