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朱寧:債務的本質,是對未來消費的透支
很多時候,不僅要聽政策講什么,還要聽政策不講什么。
過去十年,我一直批駁一個觀點叫“剛需”。沒有剛需,租房子是剛需,買房子不是。
日本一定程度上把泡沫資產通過國際化投資變成了一些真正的資產。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責任編輯:顧策
“人們往往直到泡沫破滅之后,才能確認發生的是泡沫?!?/p>
《剛性泡沫: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風險》一書再版于2024年1月。作者朱寧用“剛性泡沫”這個詞來概括在中國經濟領域內存在的政府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現象。本書的英文原版名為Guaranteed Bubble,即被擔保的泡沫。
很長一段時間,對政府兜底的預期,出現在了影子銀行、房地產、股市、互聯網金融、地方債等諸多方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埋下了隱患。
朱寧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耶魯大學國際金融中心教授研究員。2024年5月,南方周末記者就書中論述及當下經濟熱點,對朱寧進行了專訪。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受訪者供圖
何為“剛需”
南方周末:“剛性泡沫”是一個大家久已感知到的現象,為什么你在2016年想要把它概括出來并形成一本書?
朱寧:我2008年回到香港、2010年回到內地,正好遇到兩個重大事件,一是4萬億,一是房地產的再一次膨脹。它們都讓我關注到債務問題,當時國內經濟學界關注不多,即便關注到了,也有人認為不足為慮,因為國內的債務都修路、修橋了,是有回報的,不像歐洲債務,是福利性的。
但因為我是金融學教授,金融學里面只有兩種債務:還得起的和還不起的。我認為當時是一個債務驅動的增長模式,如果把一個國家想象成一個企業的話,一定是不可持續的。
南方周末:現在回看八年前的論述,哪些預測是對的?
朱寧:第一,資產價格發生了調整;第二,當時建議一定要放棄債務推動、政府埋單的增長模式,后來資管新規、互聯網金融整頓都在這一脈絡上;第三,更重要的,我們看待經濟的思路發生了變化。原來講“保7、保8”(GDP增長率),現在講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很多時候,不僅要聽政策講什么,還要聽政策不講什么。
南方周末:你會怎樣追溯中國房地產行業剛性泡沫打破的過程?
朱寧: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但同期棚戶區改造的貨幣化安置又拉起了一波房價。
棚戶區改造強化了老百姓“房價不會跌”的意識;直接影響到開發商的命運,多數三四五六線城市的房子,是在棚改之后建的。
我跟羅伯特·席勒(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教授)都研究泡沫。從行為的角度,泡沫這個現象特別簡單,它就需要一個東西——預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