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談松華:現在對考試關注多,對招生談得少
選擇上海和浙江作為首批試點省市,是因為兩地教育基礎較好,做過相關的改革探索。同時地域不太大,可控性比較強。
高考競爭已經從一般的入學機會競爭,轉向了上“985”和“211”大學的競爭。直到現在分數仍是招生時最硬的標準,這是公眾普遍接受的公平。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4年6月7日,長春某考點的考生們完成高考首日首科考試后,走出考場。(人民視覺供圖)
這是一場跨越10年且仍在繼續的改革。
2014年,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刻的一輪高考改革,在上海和浙江率先啟動。截至目前,全國已有5批29個?。ㄗ灾螀^、直轄市)啟動新高考改革。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談松華,從2005年起多次參與高考改革工作。在他看來,招生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決定育人質量。他把高校招生比作工廠進貨,“工廠最清楚想要什么樣的原材料”。
談松華曾任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他期望實現的改革目標,是讓大多數高校和考生都通過考試招生制度各得其所。改革前的高考制度存在哪些問題?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存在沖突嗎?新高考改革成效如何?2024年5月29日,談松華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從“分離”到“相對分離”
南方周末: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在不斷探索,背后一般都有哪些考量?
談松華:恢復高考的作用在初期非常明顯,改變了“讀書無用論”的社會風氣,對推動重視知識、重視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脹,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又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考競爭越來越激烈,考試制度日益顯露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在升學壓力下,基礎教育階段還出現了應試傾向,當時教育界提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張。在1980年代中后期,高考改革已經成為教育改革領域重點關注的問題。不過那時的改革偏重于考試科目的增減,并未形成一項涉及整體性的改革。
南方周末: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有什么新的背景?
談松華:2005年,當時已經退休的教育部原部長何東昌,專門給中央領導寫了封信,反映高考制度下升學競爭越來越激烈,應試教育傾向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他在信中寫道,“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指出應試教育的局面亟待改變。隨后,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聯合開展專題調研。我作為首席專家,參與了調研工作。
2009年《中國青年報》公布過一份關于高考的問卷調查結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