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攝影師的葉錦添:從世界攫取能量
作為視覺藝術家,人們熟知葉錦添,多半由于電影、服裝、舞臺藝術。
葉錦添的創作游走于不同的藝術形態,而他最珍視,也最被忽略的一個身份,是攝影師。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劉悠翔
《破碎的美》,2005年。葉錦添認為,王祖賢平時給人一種防備感,但在鏡頭里,她解開了防備。照片中,她的眼神、她的嘴都呈現出放松姿態。(攝影/葉錦添,受訪者供圖)
葉錦添的鏡頭里,留存著王祖賢退出娛樂圈前最后的影像。
那是2005年的臺灣,她已有退隱之意,拍攝現場的氣氛嚴肅、緊張,人們感受到她快離開了。但那一次,葉錦添和她拍得很盡興,從早上10點直到第二天中午。葉錦添問:“你有沒有興趣再拍下去?”她便爽快地說:“好啊,來啊?!蹦谴闻臄z之后,她就正式隱退了。
春日的北京,櫻花落滿街頭。葉錦添工作室在昌平的一片別墅區,小區有些年頭,鄰居在院落里打造著中式或歐式的繁復景觀,葉錦添的庭院很簡潔,四下無人,一棵枯樹顯得分外寂靜。他戴著貝雷帽,系紅色圍巾,時而握住杯子,禮貌地點點頭。
作為視覺藝術家,人們熟知葉錦添,多半由于電影、服裝、舞臺藝術。2001年,葉錦添憑借《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服裝設計獎兩項大獎,曾在《英雄本色》《胭脂扣》《人在紐約》《大明宮詞》《夜宴》《赤壁》等眾多影視作品中擔任美術指導及服裝造型設計,獲得諸多國際獎項。2023年,收獲票房口碑的《封神》第一部,亦由葉錦添擔任美術指導兼造型指導,在殷商歷史中實踐東方美學。
葉錦添的創作游走于不同的藝術形態,而他最珍視,也最被忽略的一個身份,是攝影師。1986年,葉錦添從香港理工大學高級攝影專業畢業,在生活中,攝影師角色的占比有百分之四五十。他常常拿起相機,抓拍那個“出現”的瞬間。一開始是在電影片場,后來,在歐洲、南亞、北極……他穿梭在不同文化之中,探索時間與空間的奧秘。
他試圖從生活中不斷抽取某種局部,以達成抽象的時間意義。而通過影像與空間細膩的直覺產生的二度空間,使得攝影成為一種可見的詩?!八涗浀牟恢皇瞧痰臅r間,也是時間的深度?!比~錦添說。
1970年代美國新紀實攝影旗手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對葉錦添影響頗深。在她的鏡頭中,畸形人、流浪漢、同性戀者、裸體主義者、智障兒童成為被“歌頌”的群體,促使觀者重新思考畸形與正常,常態與非常態?!八脴O度熱情又孤絕的眼神看著世界,讓我真正理解到攝影的真實面貌?!比~錦添說。
2024年,葉錦添將多年拍攝的作品結集為攝影集《凝望》,介紹他觀看世界的方式,以下是根據專訪內容及葉錦添寫作文字整理的自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