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支付被罰金額暴漲,反洗錢仍是高壓線丨金融合規榜

前五個月,非銀支付機構合計被罰沒金額超1億元,罰沒金額同比跳升3.5倍。

在針對非銀支付行業的罰單案由中,“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以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假名賬戶”等行為均違反反洗錢法。

《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已完成公開意見征集,出臺在即。金融監管層針對非銀支付行業的頂層設計正日趨成熟完備。

責任編輯:謝艷霞

非銀支付行業因一紙巨額罰單再回輿論中心。

2024年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浙江航天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航天電子”)因8項違法行為而被該行警告。與此同時,該公司被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合計4421萬余元,兩名相關責任人也受到處罰。

非銀支付合規度有惡化之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據南方周末“牧羊犬—中國金融業合規云平臺”(下稱牧羊犬平臺)數據統計發現,2024年1-5月(按披露日期,下同),20家非銀支付機構的25個市場主體和17名責任人受到人民銀行及其派出機構的行政處罰,累計罰沒金額超1億元。相關數值同比均大幅提升,甚至翻番,罰沒金額更提升3.5倍。

央行對非銀支付行業的行政處罰保持較大力度,特別是對大型知名非銀支付機構的不合規行為監管和處罰保持高壓態勢。其中,與反洗錢相關的處罰案仍是非銀機構受罰的高頻詞,反洗錢仍是非銀支付機構的“高壓線”。

被重罰逾4000萬元

浙江航天電子此次領到巨額罰單并不“冤枉”。

央行公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公司違反相關監管規定行為多達8項,包括違反機構管理規定、商戶管理規定、清算管理規定、賬戶管理規定,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者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和假名賬戶等。

央行據此對該公司予以警告,并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以罰款,合計超4421萬元。

浙江航天電子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被罰沒超過4400萬元。(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官網)

與此同時,該公司時任總經理助理牟某燕對四項相關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處罰款11.5萬;時任公司商務部總監張某權對另外四項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被警告,且被罰款30萬元。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查詢得知,其中“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或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假名賬戶”等行為,均涉嫌違反了反洗錢法。反洗錢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金融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建立客戶身份識別制度,“金融機構不得為身份不明的客戶提供服務或者與其進行交易,不得為客戶開立匿名賬戶或者假名賬戶”。

這說明浙江航天電子此次被重罰多因違反反洗錢法相關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對金融機構反洗錢義務的相關規定。(來源:中國政府網)

跨境支付機構是控股股東

作為非銀支付機構,浙江航天電子為公眾所不識。它背后是誰?它的主要業務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查詢央行公開信息發現,浙江航天電子于2012年6月首次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至2027年6月,獲許可的業務類型包括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浙江?。┘盎ヂ摼W支付(全國)。2021年,跨境支付機構PingPong通過股權并購間接獲得浙江航天電子51%股權。

相關違法行為發生在什么時間?PingPong相關人士在6月7日回應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時稱,該處罰系針對浙江航天電子在2019年被收購前開展的境內支付業務中部分不合規事項及當時經營負責人,與PingPong業務無關。PingPong方面還表示,在2021年收購完成后,PingPong對浙江航天電子立即委任了新經營團隊,全面關停其原有業務,加強其合規能力及科技能力,并已于2022年完成所有整改。

該公司目前聚焦哪些業務?PingPong方面稱,該公司成立于2015年,現已深度聚焦中小企業和科技企業“全球展業、數字轉型”的需求,為其提供收、付、匯、管、SaaS等一站式跨境解決方案。根據PingPong方面提供的數據,截至2023年12月底,PingPong已在全球設有超過30個分支機構,業務覆蓋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及地區,累計促成跨境交易金額超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浙江航天電子現已轉型成為一家專注于服務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的安全合規的支付公司。

被重罰機構并非個案

浙江航天電子被重罰是否為非銀支付行業罕見個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統計研究“牧羊犬平臺”數據發現,浙江航天電子該筆罰單是央行2024年以來對非銀支付機構開具的最大單筆罰單,被視為央行對非銀支付行業嚴監管的縮影。

2024年前5個月,央行及其派出機構對20家非銀支付機構的25個市場主體及17名責任人開出行政處罰決定書,累計罰沒金額超1億元。除航天電子被重罰外,騰訊參股的樂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和蘭州兩家分公司也被處罰。其中,樂刷科技福建分公司被罰沒金額達2754萬元。

縱向對比之下,央行對非銀支付機構、市場主體、責任人的處罰數量分別提高了67%、108%和113%,累計罰沒金額則暴漲3.5倍。

對比2023年,2024年前5個月非銀支付機構與反洗錢相關的“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與身份不明客戶交易”“未按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匿名賬戶”“假名賬戶”等案由出現頻次(按年折算)較2023年穩中有降,但從絕對數量看仍是非銀機構受罰的高頻詞,顯示反洗錢任務仍是非銀支付機構合規監管中的“高壓線”。

同時,非銀支付機構因“危害支付服務市場”“危及支付機構穩健運行”“損害客戶合法權益”“借收購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名義為企業提供融資”等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數量明顯增加;但因“違反消費者金融信息安全”“違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違反預付卡管理”等行為受到行政處罰的情況暫未出現。

非銀支付變局

不僅反洗錢合規任重道遠,非銀支付行業還正面臨大洗牌。

非銀支付已經成為我國小額和便民支付的主力軍。央行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180余家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超121萬億筆,金額340多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分別增長約17%和超12%,分別占同期支付系統處理業務總量的98%和業務總金額的2.82%。

與此同時,支付技術的迭代和支付環境的變化倒逼支付監管體系加速提效升級。

2024年5月1日起,《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5月下旬,《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簡稱《實施細則》)亦已完成公開意見征集?!稐l例》是支付行業嚴監管的綱領性文件,而《實施細則》是保障《條例》有效實施的重要舉措。支付行業新規的接續出臺,意味著監管層面對非銀支付行業嚴監管的頂層設計正日趨成熟完備。

隨著支付嚴監管時代的來臨,支付行業的合規壓力不斷增大,也意味著支付行業的洗牌已箭在弦上。

合規壓力有哪些具體體現?根據《條例》,非銀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支付”字樣;非銀支付機構變更名稱、注冊資本、主要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以及合并或分立前,均須經央行批準。

5月31日,央行公示自2022年以來49條非銀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中,38條次公示信息包含變更名稱,其中31條次發生在2024年。

此外,8條次公示信息包含增加注冊資本,8條次公示信息包含主要出資人/實際控制人變更,1條次公示信息包含非銀支付機構合并。

其中,中國平安保險集團旗下平安付是目前唯一一家同時獲批機構合并、增加注冊資本、變更主要出資人的非銀支付機構。

至2024年5月末,在市場僅存的180家非銀支付機構中,仍有53家支付機構尚未完成更名。而根據《實施細則》,非銀支付機構換證過渡期最長接近5年,且更名不改變原有支付業務許可范圍,確保平穩過渡。

針對《條例》對非銀支付機構注冊資本和凈資產的相關要求,《實施細則》明確,存量支付機構在其支付業務許可證有效期滿前滿足注冊資本和凈資產要求即可,保證了較為充足的過渡期限。

大額罰單“警鐘長鳴”

從央行對非銀支付行業的行政處罰節奏看,下半年通常才是行政處罰信息公示或披露的高峰。從2024年前5個月披露的數量判斷,2024年央行全年對非銀支付行業的行政處罰數量有望超過2023年。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無論是2023年對財付通和支付寶分別開出的天價罰單,還是2024年對PingPong旗下國內支付機構開出4400余萬元的高額罰單,央行對非銀支付行業的行政處罰保持較大力度,特別是對大型知名非銀支付機構的不合規行為的監管和處罰繼續保持高壓態勢。雖然這些大額罰單大都源自對數年前相關支付機構違法違規行為的事后處置,但對非銀支付行業的各參與主體仍然可以起到“警鐘長鳴”作用。

與此同時,非銀支付機構自身合規建設也需跟上監管的腳步,尤其需要對照《實施細則》六章共80條的相關要求,在機構設立、變更與終止,支付業務規則、監管要求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嚴格自我審查,及時糾正自身不合規之處,確保支付業務依法合規開展,以實際行動助力支付行業的健康發展。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