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不亞于毒蘑菇,夏季吃海鮮小心貝類中毒

“簡單來說,有赤潮,說明貝毒含量高,吃一兩個都可能致命,近期肯定不能吃;沒有赤潮,也可能有貝毒,但只要單次攝入量不大,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后果?!?br />
一個不帶殼的花蛤、生蠔若分別以3g、20g計算,按已有研究的推薦攝入量,折算起來一次不要吃超過約20個、3個。

比起“百毒不侵”的貝類,魚類對毒素更敏感,積累少量麻痹性貝毒即可致死,人類吃魚中毒的報道也相對較少。

責任編輯:汪韜

海虹又稱貽貝、青口、淡菜,味道鮮美。2024年5月20日,“食安秦皇島”發布緊急提醒稱,近期不要捕撈、購買、食用海虹等貝類。視覺中國/圖

海虹又稱貽貝、青口、淡菜,味道鮮美。2024年5月20日,“食安秦皇島”發布緊急提醒稱,近期不要捕撈、購買、食用海虹等貝類。視覺中國/圖

2024年5月底,在上海某海鮮排檔吃完飯,林霖沒喝酒,卻有點“上頭”,面紅眩暈,約一小時后才有所緩解,就醫后初步診斷為貝類中毒。

不止是林霖,貝類中毒事件近期在多地頻發。

2024年5月28日,美國俄勒岡州衛生局(OHA)報告稱,當地暴發麻痹性貝毒中毒事件,已導致至少20人患病?;颊咴诤0蹲孕胁稉坪:纾ㄓ址Q貽貝、青口、淡菜)并食用,部分已住院。4月28日,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報告一起麻痹性貝毒中毒個案,兩名患者在家中食用海螺、扇貝、海蚌后,出現四肢和舌頭麻痹、嘔吐、暈眩等癥狀。

比起走紅網絡的“紅傘傘白桿桿”“看小人跳舞”毒蘑菇,貝類中毒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實際上,貝毒的危害并不在毒蘑菇之下。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理事、上海杉達學院國際醫學技術學院教授劉少偉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全球每年約有兩千起麻痹性貝毒引發的中毒事件,死亡率達到15%。

貝類毒素造成的危害大,幾乎每年都被權威機構提醒謹慎食用。

貝類中毒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根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的預防食源性疾病提示,渤海區域5月、東海6月高發貝毒,近年發現的高危貝類主要是海虹、蛤蜊等雙殼貝類(指有兩片套膜及兩片貝殼)。

青島市海洋生態研究會創始人、理事長王松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4-8月既是有害藻華高發季,也是多數雙殼貝類陸續排空生殖腺的繁殖高峰期,特別是7-8月雙殼貝類普遍消瘦。從安全和風味角度,夏季建議慎重食用雙殼貝類?!?/p>

秦皇島檢出海虹貝毒超標

剛出現中毒癥狀時,林霖沒有意識到原因,餐桌上都是熟悉的菜品,而自己并無過敏先例。他和朋友在網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