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問核”官方后續來啦!“小孩哥”打卡九〇九基地
大家還記得嗎?
某艦艇開放活動中
有位“小孩哥”發出“靈魂拷問”
——“這個能裝核彈嗎?”
被網友“神總結”為“稚子問核”
經過不懈努力
中核集團宣傳文化中心聯系上了“小孩哥”
組成“稚子問核”小分隊
6月8日-10日
走進中核集團核動力院九〇九基地
“我可以把我的明信片從這寄出去嗎?”
走進機關小院
鵝卵石壘砌而成的灰色墻面
在陽光的照耀下透出一股古樸的味道
小朋友指著墻上的信箱懵懂地問:
“我可以把我的明信片從這寄出去嗎?”
機關小院里有個神奇的郵箱
——成都291信箱
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通信地址
曾是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
基地八千軍民與家人唯一的聯絡方式
雖然現今早已不再寄件
但“郵箱”卻成了基地不可或缺的見證
“明信片可以在附近的郵局寄出哦~”
“孩子們,辛苦了”
在科學家精神館
擺放著一副有趣的照片
用紅色粉筆寫的六個字:
“孩子們,辛苦了”
半個世紀之前的一天
一個小伙子聯想到建設的層層加固
拆卸也應不易
于是他攀爬到屏蔽墻的最高處
用紅色筆偷偷寫下了這句話
時空恍惚間
隨行的“大人們”也覺得自己成了稚子
而在基地里珍藏著另一幅老照片:
照片中科研人員
正在安裝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壓力容器
一位臉龐稚嫩的年輕人員
眼神里充滿了憧憬與自信
他們共同期待著反應堆的啟動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走過核潛艇雕刻路和山頭指揮部
講解人員講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
毛主席十分堅定地表示: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自此,我國開始了自主研制核潛艇的歷程
聞聽此話的“小孩哥”
緊緊抱著核潛艇樂高模型
對他這個年紀而言
完成模型的難度不小
但卻大聲宣布:“我也是!”
眼神中躍躍欲試
“亮了!亮了!”
走進中國核動力科技館分館
有著許多科普互動的裝置
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
一輛能夠發電的互動腳踏車
通過踏板運動讓燈泡逐個發光
孩子們不時發出驚呼
“亮了!亮了!”
1970年7月25日
陸上模式堆核動力裝置由自身的發電機供電
我國首次實現用核能發電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獨立自主研制的中國核潛艇動力裝置
共和國沒有等太久
“實事求是沒什么好怕的”
往山坡上步行百米
有座紅磚青瓦小平房
這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指揮部
彭士祿、趙仁愷當年就在這里戰斗
行走于院士門前
傾聽先輩革命建設時期的成長奮斗
彭士祿被稱為“彭大膽”
“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p>
有七成把握就敢“拍板”
趙仁愷被稱作“核潛艇的守護神”
對每個數據牢牢把握
每一處細節精益求精
科學家精神就是:
實事求是
一切用數據說話
“無言的豐碑”
再次回到休息區
夕陽穿過細柳映照著
門前有座叫做“望堆”的塑像
遙指望向基地深處
上世紀80年代開始
九〇九基地先后設計建造了
多座核設施
作為本土出生的名人
大家把蘇東坡笑稱為
“第一任基地負責人”
樂觀豁達
同樣以天下為己任
如同在基地的一角
默默矗立著數十座
記錄第一代潛艇核動力研發設計建造人員名單
鐫刻“祖國不會忘記”的豐碑
背后的墻面上寫著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復古的紅磚灰墻,回味無窮的筒子樓
見證了我國核動力事業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一步步邁向輝煌的非凡歷程
時光尚短
在九〇九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角落
等著小朋友們去發現~
在中國核工業
除了核動力院九〇九基地
還有許多神奇和神秘的地方
“稚子問核”還將邀請小朋友前往
……
敬請期待~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