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大腦:夢長路更長
研究顯示了神經干細胞并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可以直接用于醫療,而必須首先使用一些遺傳學手段去誘導神經干細胞產生患者所需的神經元。這意味著修復大腦比以前認為的更難。
責任編輯:朱力遠
復旦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獨立地發現,神經干細胞并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可以直接用于醫療,而必須首先使用一些遺傳學手段去誘導神經干細胞產生患者所需的神經元。這意味著修復大腦比以前所認為的更難
不管是中風,還是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癥,乃至外傷造成的大腦損傷,都有可能利用移植神經干細胞來獲得治療。這是近幾年來神經醫學界在普遍樂觀情緒下持有的觀點。神經干細胞移植技術被媒體稱為大腦損傷者的“福音”,三年前曾有報道稱:“三五年內,通過移植神經干細胞,坐在輪椅上的張海迪、桑蘭有望重新站立起來。”
然而,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為這種樂觀的情緒潑了一盆冷水。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的一個科研小組發現,大腦的神經干細胞并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能夠拿來就用,大腦缺什么就補什么。情況“就像一座房子倒塌后我們需要更多的磚塊去重建它,但運來的卻是石子”。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2日出版的《神經科學雜志》上。
“作者根據自己的實驗證據,提出要重新評估調動內源性干細胞再生潛力的策略,糾正了學界的普遍的看法,具有方向性指導意義。”國內一名沒有參與此項研究的神經外科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本文作者一改人云亦云的我國學界的通病,具有獨立見解,值得褒獎。”
“我們的研究結果意味著修復大腦的難度超出了人們此前的預料。”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劉芳博士說。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振綱博士警告說,掌握在腦內把神經干細胞變成人們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有利工具的過程,可能是艱難的,在此項技術沒有取得突破之前,任何利用神經干細胞移植的臨床治療都應當十分謹慎。
人類大腦紋狀體中超過95%的神經元都是一種個頭中等、渾身長滿了“刺”的神經元,這種特殊結構是為了整合我們的運動而生的,神經干細胞分化產生的就是這種神經元
持續升溫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