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世界獻血者日”:對血液資源供需可能失衡要未雨綢繆

無論血液是怎樣特殊的資源,分配端的矛盾終究要靠擴大供給來解決。無償獻血制度,需要做出較大幅度的調整,已經成為各方共識。進一步完善和調整獻血制度,需要突破固化的思維模式,打破條條框框。

責任編輯:辛省志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為了紀念現代輸血技術的奠基人卡爾·蘭德斯坦納。1900年,時任維也納大學助教的蘭德斯坦納發現不同人的血液混合有時會發生凝集。這一發現推動了醫療輸血技術的重大進展。通過后續的研究,醫學界確認了紅細胞有不同的血型,并且找到了避免輸血導致血液凝集的匹配規律,輸血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兩次世界大戰更是讓這項“救命技術”備受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血庫系統被廣泛使用。戰后,常規血庫更是成為各國醫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血庫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作為血液來源的獻血制度就無比重要了。和各國的發展軌跡相似,我國的獻血制度也經歷了從有償獻血向無償獻血的嬗變歷程。1998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國家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結束了此前的有償獻血制度。

然而多年以來,獻血用血、血庫庫存等問題還是會引起社會的關注。其中,最受到大眾關注的莫過于“獻血容易用血難”。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臨床需要用血時,免交血液采集、儲存、分離、檢驗等費用,其配偶和直系親屬需要用血時,也可根據省級政府規定免交或者減交相關費用。各地為了激勵無償獻血,制定了相應的用血優惠政策。比如“一人獻血,全家受益”的優先用血權,即獻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都可以優先用血。還有獻血者累計獻血量達到1000毫升,即可終身免費用血。

而當獻血者真正需要用血,要享受這些優惠政策時,卻存在種種障礙:沒有適配的血型無法“優先”;醫療用血優先級和獻血者用血優先權之間沖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