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如何占領綠色經濟高地——專訪瑞典能源署署長Tomas Kaberger
當然中國也嘗試核能。我想,成本是一方面,安全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中國的人口密度很大,相應地核事故的成本也高得多。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我想瑞典在發展生物能源上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推廣生物能源 的 方式——其他國家通常是通過補貼生物能源,而我們則通過對石油征稅。對于前者,你得足夠聰明,預先知道哪一種生物能源是最好的,并對其補貼。而通過后者,眾多企業會競相尋找低成本的生物能源。
■去年是自1955年以來,惟一在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新核電站聯入電網的一年。但與此同時,許多核電站正在建設當中,尤其在中國?,F在有很多討論,認為石油短缺,將使核電更有競爭力。但是從其他很多國家尤其是美國和歐洲來看,真正在發展的是可再生能源。
■補貼新能源可能有助于尋找替代能源,但會壓低能源的價格,無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環境稅尤其是碳排放稅,既可以給政府帶來收入,又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瑞典如何擺脫石油依賴
南方周末:瑞典有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計劃,要在2020年前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是什么讓你們下這么大的決心?
Tomas Kaberger:因為瑞典沒有石油。從1970年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瑞典擺脫石油依賴的政治抱負就從未間斷過。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做得相當成功。通過對石油課以重稅,我們已使其他燃料變得有競爭力。尤其是重要的是,各種各樣的生物質廢棄物正被熱電聯產的方式同時提供電能和熱能。我們在非交通部門已經成功地用生物能源來替代石油,對生物能源的使用已經超過石油?,F在,我們面臨的是如何在交通部門也用生物能源替代石油。
不過,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并不一定意味著我們就一點兒石油都不用。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在交通部門,由于生物能和電能的廣泛使用,即便沒有石油,也一樣能正常運轉。
南方周末:你說的“廣泛使用”指的是多大一個比例?
Tomas Kaberger:到目前為止,交通部門中使用生物能和電能的加起來還只是略微超過5%。但是在非交通部門,和30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能的使用占到了四分之一。交通相對而言變化最少,但畢竟已經開始變化。
南方周末:讓我們回到做這個決策的時候。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對我們很多人來說,代價是可能要改變生活方式,犧牲生活便利,甚至影響經濟發展。2005年當你們討論這個政策的時候,誰是支持者誰是反對派?他們最大的分歧在哪里,各自又做了什么妥協?瑞典政府最后又怎樣形成一個為雙方接受的辦法?
Tomas Kaberger:在瑞典依賴進口石油,即使對個人而言,都是讓人感到恐懼的事情。這種恐懼緣于我們在上個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經歷,或者甚至更早一些,我們的上一代在二戰時所經歷的石油匱乏——那時,我們雖未卷入戰爭,卻猶如一座孤島。這些經歷,讓我們深感在基本需求上自給自足的重要性。我們形成的共識是:石油就是那種你必須盡量避免依賴的東西。
我們得以實施擺脫石油依賴政策,原因之一在于,不同政黨對此的態度是一致的。在西方民主社會,尤其對有爭議的問題,往往政策隨執政黨的改變而改變,這使得長期規劃很難進行。但是在擺脫石油依賴這個問題上,不管哪個黨派當政,我們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的。
來自林業的支持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