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幽禁歲月——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此次選登部分張學良和趙一荻在1946—1960年幽禁期間的珍貴照片,以紀念兩位不同尋常的人物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和由此折射出來的、從歷史深處閃爍出來的幽微光芒。
責任編輯:李楠、梁偉馳,實習生 周明太
“來參觀的人數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臺灣新竹縣政府參議蔡榮光對民眾參觀張學良文化園區的熱情有些驚訝。2009年4月20日,蔡榮光告訴記者,張學良文化園區開放近半年以來,日均接待游客約500人,而春節8天高達5萬人。當初新竹縣政府提出“張學良故居重建工程”項目,起因在于張學良的幽禁之所就在此地,而建此園區的目的在于吸引觀光客。整個審批過程相當順利,馬英九政府首批撥款就達2.5億新臺幣,用于故居重建與道路建設,今年又追加1億新臺幣。目前,通往園區的山路正在被改造成適于車輛通行的大道,不久的將來,旅游大巴將可以直奔此地,預計大陸游客也將蜂擁而至。
張學良被馬英九評價為“歷史上最安靜、最沒有聲音的歷史人物”。蔡榮光說,在臺灣,張學良長期被視為“罪人”,相關話題也屬于禁忌。近年來,臺灣開始傾聽這位“最安靜的歷史人物”發出的聲音。正如蔡榮光所說:“現在,我們可以百無禁忌地討論張學良了。”也正因為如此,園區得以選擇在2008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72周年紀念日開放。但同時,為張學良故居命名之時,仍然避開了“紀念館”、“紀念園區”等有特殊意味的字眼,代之以“張學良故居”、“張學良文化園區”。園區里還設有三毛故居、臺灣原住民部落特色等旅游項目。
這一片人流熙攘的旅游勝地,原來卻是張學良與其伴侶趙一荻長達十余年的幽禁之地。在當年,是一座難覓人煙的深山院落。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11月1日,張學良在重慶松林坡度過了在大陸的最后一個夜晚,隨后被秘密送往臺灣新竹縣井上溫泉,在群山封鎖中飽嘗十余年與世隔絕的軟禁之苦。井上溫泉生活條件惡劣,舊木板房里,冬天潮濕陰冷,夏日稍遇大雨,即四處漏水,而臺灣又是臺風頻發之地,居住之苦自不待言。張學良與趙一荻能享受到的“自由”僅僅局限于狹小的院內,未得到批準不準跨出大門一步。即使是外出登山、拍照也必須有憲兵的跟蹤“保護”。他曾托人向蔣介石帶話,要求“恢復自由”,但未有結果。
這一段艱苦的幽禁歲月是張學良和趙一荻兩個人的。本是大家閨秀、養尊處優的趙一荻,能夠熟練地使用縫紉機縫制衣被,以抵御山中寒冷;也能夠喂養家雞,將雞蛋作為難得的“營養品”……而凄苦的日子里,趙一荻依舊按照自己的習慣生活,服飾妝容,一絲不茍,粗糙的生活中頑強地保持著自己骨子里的優雅與美麗。
1957年10月,張學良和趙一荻離開井上溫泉,遷到高雄西子灣,“房屋寬闊,環境幽美,為二十余年來最舒適的處所”,盡管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管束依舊,“自由”無期。次年11月,張學良與蔣介石終于有了二十余年來的第一次見面。兩人談話僅半小時,而最終未有只言片語提及“恢復自由”。
往昔的榮辱已漸行漸遠。在這段幽禁歲月里,讀書成了張學良最大的愛好。他的前半生是用刀槍書寫的戎馬人生,后半生則用筆墨記錄著自己的人生苦旅。
由于已知的原因,這段塵封的山中歲月,世人知之甚少。此次選登部分張學良和趙一荻在1946—1960年幽禁期間的珍貴照片,以紀念兩位不同尋常的人物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和由此折射出來的、從歷史深處閃爍出來的幽微光芒。
(本文參考《張學良趙一荻私人相冊》一書,特此致謝)
幽禁歲月
羈身于孤島的山中院落,自由遙遙無期。大山之中兩人相依為伴,沉默無語……
喜歡打扮是每個人的天性,即便在大山之中也不例外。臺灣高山族獨特的裝束讓趙一荻也刻意當了一回“赤腳大仙”。
有了宋美齡贈送的收音機,在大山中的張學良得以了解世界的變化,但不允許收聽大陸廣播。
本是大家閨秀的趙一荻亦能熟練使用縫紉機,自己縫制衣被,抵御山中的寒冷。
1947年5月在井上溫泉時拍攝的張學良與趙一荻合影,在臺灣的幽禁生活剛剛開始。
西子灣家中,墻上掛著“現代中國大地圖”,茶幾擱著蔣介石半身像,是宋美齡送的。從張學良查看地圖的位置,似乎是在找西安?
院門外就是看守的住房。張學良在井上溫泉的“自由”僅在院內,走出院外需要請示報告。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張學良與趙一荻的1946-1960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