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包辦婚姻的勇氣|記者手記
包辦婚姻,是這里很多人的宿命。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長到一定年紀,就被安排與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結婚生子,自然而然地進行下一輪循環。好比土地里的莊稼,長到成熟,就收割掉。等到下一年,再長一茬,再收一茬,年年如此。
或許,只有一代人開始改變,下一代人才能更自然地被改變。
責任編輯:譚暢
阿依忙完農活,蹲在地上吃飯。南方周末記者 鄭丹 攝
阿依家的房子照不進陽光??帐幨幍牡孛嫔?,除了臟舊的沙發和床,就是幾袋敞開口子的飼料袋,彌漫著一股潮氣。平日里,只有阿依和母親的身影進出,房間顯得空落落的。
到處都是父親的痕跡。墻上的掛歷還停留在2019年,上面有他標記的圈兒,鞋架擺著他的鞋,四面粗糲的墻上記了許多電話號碼,也都是父親用粉筆和炭火寫的,筆跡歪歪扭扭。這些仿佛都在提醒母女倆,這個家失衡了。
自從六個月前,父親帶著大兒子捅死了親家,17歲的阿依就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她忙前忙后,放牛喂豬種洋芋,還要去山頂幫人栽烤煙,賺點零用錢。
關于莊稼和生計,阿依知道很多。我看到她在山洼里種的一片洋芋冒出新芽兒;她知道山間的布谷鳥開始啼鳴的時節,就該種苞米了;4月也是栽烤煙的季節,后期烤煙時,烤房的玻璃如果由幽幽的綠色變幻成黃色,就代表煙草烤成了。
我很錯愕,其實在這個年紀,她最應該出現的地方是課堂。她帶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