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游戲全額退費,難在哪兒?厘清各方責任是問題的關鍵
游戲公司和家長分攤30%-70%責任比重的情形是:監護人提供本人賬號或幫助人臉識別,明知未成年人使用親屬賬號仍不干預,明知未成年人租賃或購買賬號而不干預,未妥善管理銀行卡和支付信息等。這些情形并不是游戲公司的錯,它們還需承擔一定責任,看起來是對家長的偏袒?,F實情況是,很多家長不熟悉網絡游戲,不知道如何管孩子,初遇到這類事情,不宜承擔全部責任,只得采取折中方案——這也是督促游戲公司加強和家長的聯動。
責任編輯:陳斌
最近,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服務消費管理要求》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這是國內首個未成年人游戲退費的規范性文件。雖說是一個行業協會的團體標準,但后續可能被吸收為行業或國家標準,因此,這份文件引起游戲行業與很多家長重視。
當前國內游戲消費,成年人沒有限額,針對未成年人的限制則十分嚴格。18周歲以下用戶,單次游戲充值不超過100元,每月累計充值不得超過400元。未成年人消費限制、游戲時長限制,再輔之以網游實名認證,這三大措施基本扼制了未成年人游戲消費亂象。
不過,還是有“熊孩子”突破阻礙,狠狠“氪金”。最新的媒體報道是,宜賓市一商戶的12歲兒童,偷拿家長手機玩游戲,累計充值七八十萬,近一年充值金額就達11萬元。這種巨額消費非常嚇人,足以毀滅一個家庭。更多的情形是,家長主動將手機交給孩子玩,孩子掌握支付密碼,消費暢行無阻。一個小孩子玩游戲動輒花掉幾千上萬元,現實生活中很常見。
未成年人游戲全額退費,為什么很困難?
面對這種情形,家長可以申訴退費。這是游戲行業針對未成年人消費亂象的最后一道屏障。民法典將兒童列為限制行為能力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