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鋪的小兩口 | 日常的史詩
他們在經營生意的同時,也在茶館里過著日常生活。里屋就是他們的家,他們一點也不在意茶客們在旁邊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一個簡陋的茶館,茶館里面可以做臥室,外面可以接待喝茶的客人,就很滿足了。
責任編輯:邢人儼
成都一家傳統老茶館內,師傅在老式燒水灶旁準備沏茶的水。視覺中國|圖
2000年6月27日,那是到美國求學、離別成都6年之后,回來沒幾天,我便到成都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考察。和尚街是一條非常有地方特點的小街,和大慈寺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也是大慈寺存在的社會環境和土壤。那條街實際上過去就是和尚們的住處,由于大慈寺的范圍越縮越小,所以后來這些房屋成為了居民區。據說過去財產權屬于大慈寺,然后居民租借大慈寺的房屋居住,所以稱為和尚街。
這里的房子幾乎都是一層或兩層的瓦房,靠街的稱為鋪面房,不靠街的都是一個接一個的院落。雖然那里的房子不算久遠,但是街區確實非常古老。房子大概在1949年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翻新,有的門板已經換成了卷簾門,有的已經用了磚墻。但是幾乎都還是傳統的瓦房,從晚清的關于成都的照片看來,外貌相差不大。那里的小酒鋪用大缸子裝酒,也是過去的傳統。
和尚街本身也成了一個農貿市場。兩旁都是自行車和挑子,賣各種水果、蔬菜和農產品。街的兩邊有小茶鋪、小飯館、雜貨店等等。農民推著自行車,挑著擔子,也在來來往往地賣他們的農產品。這種街道充滿了人氣和煙火氣,與居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那里坐茶鋪的應該都是附近的居民,或者是附近上班的人,很少有外人。
不過和尚街現在已經不復存在。2000年前后,這個地方被夷為平地,只保存了大慈寺,但是廟宇后面的小街小巷,全部推倒重來,即現在成都有名的太古里。大慈寺在龐大的太古里建筑群的旁邊,顯得煢煢孑立。下面就講講,我在和尚街小茶鋪“集樂茶館”的所見所聞。
“集樂茶館”
中午12點過,在和尚街一個小飯館吃了碗牛肉面,走出來便看見附近的一家茶館,叫“集樂茶館”,決定進去坐一坐。店面簡陋,但是名字還是不俗,我猜是取“集體快樂”“集中快樂”或者“集天下快樂”之意吧。茶館就只有一間簡陋的小屋,有6張小方桌,其中4張在內,2張在街檐下。共三四十把有扶手的竹椅。開水房設在內室,燒蜂窩煤。屋角放有一部彩電。我到的時候,正在放一部動畫片,后來放武打片《笑傲江湖》。墻上掛有一大幅日本風格的畫,墻紙已在剝落,墻上還掛有各種許可證,包括營業許可證、衛生合格證、污水排放許可證等。
剛剛過了午后,茶館顧客不多。一個小伙子坐在街檐下的桌邊喝茶,茶館里面還有一男一女兩個年輕顧客。我一跨進茶館,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師傅,他的個子不高,大概有1米5到1米6的樣子,就熱情招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