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余永定、潘英麗:大國博弈中,人民幣國際化何以突圍?
中國是世界上持有美元資產最多的國家之一。這里既存在嚴重風險,也有資源跨境錯配的問題。
這段時間全球出現了去美元化的趨勢,不僅是中國,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國家都在尋找美元的替代品,這為我們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會。
人民幣的國際化過程是市場驅動的過程,是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張玥
人民幣國際化已行至第15個年頭。視覺中國/圖
200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首單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國際化就此起航。
行至第15個年頭,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和風險開始凸顯,各國去美元化舉措不斷。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進展到何種程度?是否能成為像美元一樣的國際主要貨幣?地緣政治不斷收緊下,人民幣何以突圍?
南方周末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
余永定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外交部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潘英麗現任上海交通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首席專家。
先決條件是資本項目自由化
南方周末:早年間你曾提出,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危險,其中的考量是什么?當前這種風險是否依然存在?
余永定:中國是世界上持有美元資產,特別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最多的國家之一。這里有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存在嚴重風險,二是資源跨境錯配。
首先是金融風險。這里有兩個需要關注的數字。一是2006年美國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逆差(指某國國際支出大于收入)對GDP的比率達到6%,二是當時美國的NIIP(凈國際投資頭寸,指對外總資產減去負債)是-1.8萬億美元,占美國GDP比重的12%-13%。2006年前后,由于美國經常項目逆差的增加,全球范圍內展開了所謂“全球不平衡”的大辯論。大家擔心美國由于國際收支逆差過大,外資突然停止流入美國導致美元貶值和美債違約。
現在的情況是,盡管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用經常項目逆差對GDP之比衡量好于2006年,但美國海外凈債務(負NIIP)與GDP的比值已經達到了70%—80%,海外凈債務從2006年的1.8萬億美元變成近20萬億美元。根據推算,未來美國的NIIP還會繼續惡化。
2023年以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相繼下調美國主權債的信用。雖然過去并沒有發生過美國政府違約的事件,但中國作為美債最大的債權國之一,我們理應保持警惕。事實上,2009年美國的機構債——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債券差點違約。當時中國持有3000億-4000億美元的兩房債券。
南方周末:國際上曾提出要用SDR(特別提款權)來取代美元,為什么沒有成功?又如何走上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
余永定:央行前行長周小川提出用SDR代替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主張產生了巨大影響。
當時支持這一主張的大國只有法國和俄羅斯。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專門為了這事兒來到南京研討。金融危機后,聯合國成立了國際金融和貨幣體制改革委員會(即“斯蒂格利茨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工作議題就是如何用SDR來取代美元。但因為得不到大國支持,委員會就解散了。
SDR是需要全球協調,特別是美國支持的。
央行提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的是先讓人民幣成為一種國際化貨幣,最后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但中國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中國屬于貿易順差國,國際化的第一步是先讓人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