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解釋鴻溝》:“把一個哲學家的精神樣貌留下來”
當一個人想要借由哲學解決問題、找到答案,大概率要失敗而返。
過去只有大人物才有“我是誰”的問題,而在現代社會,平頭百姓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答,就在于內心?!吧a線上,我可以被別人替代,甚至被AI替代,但我有很多‘只屬于我的獨特感受’,這些感受無法被替代?!标惣斡痴f。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李慕琰
拍一部關于哲學家的紀錄片,在當代是一件合時宜的事嗎?
北京東五環外的一處藝術區,朱凌卿坐在南方周末記者面前,幾乎不假思索地說:“當然合時宜了”。因為忙于剪輯,他的頭發略顯蓬亂,在環境稍顯松散的剪輯室內,一根接著一根抽煙。2024年5月,紀錄片《解釋鴻溝》終于上線。過去三年,他們跟拍哲學家陳嘉映的日常生活,記錄下這位學者和學生、朋友的深談與論爭。
拍攝《解釋鴻溝》的念頭起初由監制李倫拍板。這位有過二十多年電視新聞經驗的制片人,在央視《社會記錄》《看見》等節目中累積了看待世界的視角。
李倫感知到,在當下,很多人被目標不明確、路徑不清晰所困擾,過去習慣的很多東西都失效、模糊了。在這樣的時刻,人尤其需要靜下來思考。在這之中,陳嘉映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樣本?!瓣惱蠋熓且粋€道不遠人的學者,我們自己就會對他的學問,對他的思想很好奇?!崩顐悓δ戏街苣┯浾哒f,當人們想要思考時,會有很多的思維路徑,而哲學是其中之一。
李倫和朱凌卿是《十三邀》多季的出品人和制作人。在《十三邀》第一季,許知遠曾經和陳嘉映展開一場對談,陳嘉映這個名字后來頻頻在后臺被觀眾提及。制片人朱凌卿形容陳嘉映的表達“嚴密而纏繞”,有思維的密度但不陳詞濫調,在當下的言論市場下十分可貴。
2021年,他們聯系陳嘉映,提出要為他拍攝紀錄片,一開始遭到拒絕。陳嘉映的大部分生活由研討會、爬山、讀書和坐在書房里深談構成。他說,智性的深度對話,老一代人也許有需求,但在當下的媒體環境,“落不下來”,無論多么復雜的討論,都會被互聯網上的“yes或no”淹沒。李倫和朱凌卿只能盡力勸說,“想把一個哲學家的精神樣貌留下來”。
李倫(左一)和朱凌卿(左二)最初提出為陳嘉映(右)拍攝紀錄片時,遭到了對方的拒絕。(片方供圖)
紀錄片里,大多數鏡頭集中在交流的環境里,陳嘉映和一幫人聊著哲學相關的話題。
每集由不同的分集導演負責,有的負責心智哲學,有的負責政治哲學。李倫很長時間一進機房,感覺周邊安靜,分集導演戴著耳機,沉浸地通看素材。
“思想性聊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世界是非常多的類型。每個類型的節目,它的內部價值稍加改造都可以被新時代的觀眾所認出,但是你就要做得相對極致一點?!敝谱鲿r,朱凌卿特意給了陳嘉映不少大特寫,把他從與眾人交流的環境里“扽”出來,拉近觀眾和談話場間的距離,“(讓你)想上去插兩句話”。
“人們都生疏了那種精神生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