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袁紹爭冀州,公孫瓚有那么弱雞嗎?真實的歷史如《冰與火之歌》
《三國演義》講了一代人的歷史,但把光輝集中到少數人身上。而真實的歷史,可能更像另一部小說,喬治·馬丁的《冰與火之歌》。
責任編輯:陳斌
東漢末年的浩劫,從董卓專權,到董卓被殺,到涼州軍團的大混戰,關中地區被殺得哀鴻遍野。而同一時期,東部地區的情況,也一樣悲慘。
東部的疆域比西部要廣闊得多,因此歷史的線頭,也更加紛繁復雜。大致說,是牽涉到幽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六個州的局勢。
演義中袁紹和公孫瓚對冀州的爭奪
首先我們看一看袁紹和公孫瓚對冀州的爭奪。
先說《三國演義》怎么講的。
袁紹看中冀州地區了,與幽州的公孫瓚約定,一起奪取冀州,然后平分。
冀州牧韓馥,非常無能,公孫瓚還沒到,袁紹已經取得了冀州。
公孫瓚還想來分地盤,袁紹就不給了,還派人假扮董卓的手下,殺死了來要地盤的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
公孫瓚就怒了,親自統領大軍,來討伐袁紹。
兩軍在界橋這個地方大戰,袁紹手下有顏良、文丑,都是第一流的猛將。文丑打敗了公孫瓚,公孫瓚逃跑,眼看要被文丑追上,突然殺出一個少年將軍,和文丑大戰五六十個回合,不分勝敗。公孫瓚的救兵趕到了,文丑就撤走了。公孫瓚問這個少年將軍的姓名,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云,字子龍。
第二天公孫瓚與袁紹再戰,公孫瓚因為趙云是新來的,不敢絕對信任,讓趙云殿后。結果,又打不過袁紹。要敗了,趙云殺出,幾個回合,就殺了袁紹手下一個將領叫麴義的,公孫瓚轉敗為勝。公孫瓚反擊,袁紹這時還是有點英雄氣概的,指揮手下奮戰,又占了上風。
這時,“只聽得山背后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云長、張翼德”,公孫瓚是劉備老同學啊,劉關張前來助陣,袁紹哪里還是對手,就被殺得大敗。
實際上的公孫瓚有多厲害
以上是《三國演義》的情節,那這一段歷史,其實是什么樣的?
當初袁紹離開洛陽,就想著要奪取冀州。
因為東部地區六個州的情況大概是這樣: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