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先行的“廣州模式”做了什么?

在發展過程中,特殊資產行業存在諸多掣肘,如區域割裂、資金供給缺乏、信息不對稱、數據分散、處置效率低下和多元處置能力有待提升等。而建設特殊資產統一市場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市場答案。

大灣區特資平臺是特殊資產行業的ICU。大灣區特資平臺的目標是通過平臺的資源整合、要素配置和賦能服務,“讓問題企業實現脫困,讓優質資產釋放價值”。

責任編輯:謝艷霞

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新舊生產力的轉換,特殊資產投資迎來風口。

特殊資產行業各環節主體如何協同構建統一大市場,怎樣有效提升特殊資產處置效率,這是一直以來困擾特殊資產鏈條各參與方的兩大難題。

針對上述兩大問題,廣州市政府率先交出答卷。

2024年6月21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廣州市推動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若干措施》(下稱“特資十條”)。一經發布,“特資十條”即引發全國特殊資產行業的廣泛關注。6月23日,由中共廣州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指導,廣州交易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業務機構在廣州主辦的“2024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與發展論壇”吸引了近百家特殊資產管理行業相關機構負責人匯集。

更引人關注的是,除六十多家機構現場簽約外,“大灣區特殊資產賦能服務平臺”(下稱“大灣區特資平臺”)揭牌。這是一個“立足廣州、服務灣區、輻射全國、走向國際”的綜合性特殊資產賦能服務平臺。這意味著,一個區域性特殊資產行業統一大市場率先在大灣區運行。

2024年6月23日,在廣州舉辦的“2024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與發展論壇”入場大屏。(廖浩倫/圖)

2024年6月23日,在廣州舉辦的“2024廣州特殊資產管理與發展論壇”入場大屏。(廖浩倫/圖)

6萬億元特殊資產

特殊資產指什么?它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嗎?

廣州市副市長賴志鴻指出,現在所提的特殊資產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良資產,而是指階段性、臨時性的困境資產,即更多體現在流動性方面。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梳理發現,當下業內所述“特殊資產”泛指因特殊原因導致價值低估或需要快速處置的資產,包括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非銀金融機構(如證券、保險、基金和信托等)不良資產、一般工商企業經營所產生的低效無效資產和經營困難或發展存在瓶頸的企業資產。從形態上而言,特殊資產包括債權資產、實物資產和股權資產。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不完全統計得知,中國特殊資產總規模近6萬億元。其中,商業銀行和非銀金融不良資產規模5萬億元左右。

一位特殊資產從業人員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相比于其他地區僅針對破產程序這一細分領域的特殊資產行業發展政策,廣州市政府發布的“特資十條”覆蓋范圍更廣,涵蓋了整個特殊資產的生態圈。

各方期待統一大市場

在全國各地針對特殊資產行業紛紛出招之際,廣州率先發布“特資十條”,這是全國首個地方政府明確支持特殊資產管理行業創新發展,旨在探索“廣州模式”,輸出“廣州經驗”。

廣州為何如此重視特殊資產行業發展?廣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長傅曉初在回應包括南方周末在內的媒體提問時稱,本次廣州市領全國之先提出“探索建立特殊資產管理新模式”,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的相關要求,也是加快廣州市特殊資產處置的市場化進程,實現新舊產能轉化和優化供給側要素資源重組,推動廣州市加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舉措。

實際上,“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特殊資產行業各方多年以來的向往。廣東粵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勝認為,“特資十條”的出臺是久旱逢甘霖,是行業的共同期待。

廣州交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葛群向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進一步分析表示,在當前發展過程中,特殊資產行業存在諸多掣肘,如區域割裂、資金供給缺乏、信息不對稱、數據分散、處置效率低下和多元處置能力有待提升等。而建設特殊資產統一市場則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市場答案。

為此,市場各方建立了許多資產處置平臺,但距離市場預期的統一市場尚有一定差距。葛群認為,當前資產處置平臺各有所長,但缺陷也十分明顯。具體表現為,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有前中國銀保監會的支持,規范性高但具體項目撮合能力弱,在各地無線下服務能力;各地金融資產交易場所規范性較高且有地方服務能力,但根據中央政策需要一刀切關閉;互聯網平臺有資本和流量優勢,但規范性低合規性不明;各地產權交易所規范性較高,但市場化不夠,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導致規模不大;其他民間拍賣等處置平臺規范性更低,僅有零星交易。雖然一步到位建立全國性統一市場的條件尚不具備,但建立有較高公信力、規范度、專業性和市場化的區域性統一處置市場或許是當下更優的選擇。

除了各市場參與主體,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亦是政策制定者的期待。

廣州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俞薇亦指出,在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和202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后,多個層級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均向各級政府提出關于構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建議?!按鬄硡^特資平臺”正是廣州市人民政府響應市場所需組建的由廣州交易集團牽頭成立的平臺。

大灣區特資平臺是特殊資產行業的ICU

大灣區特資平臺是什么模樣?它符合各方期待嗎?

葛群表示,大灣區特資平臺旨在建設以“1+5+N”為核心的多層次市場服務體系。其中,“1+5”模式指一個“強公信、強合規、強賦能”的綜合性賦能服務平臺和五大業務功能中心(詳見下圖)?!癗”則是圍繞特殊資產的形成、處置、盤活和人才培養等產業鏈條,創設多個旨在提質增效的工作機制和政策工具。如“政企聯動”協調機制、跨境市場對接機制、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押品拍賣前置工具等。

大灣區特殊資產賦能服務平臺的“1+5+N”市場服務體系。(廣州交易集團/圖)

大灣區特殊資產賦能服務平臺的“1+5+N”市場服務體系。(廣州交易集團/圖)

葛群還形象地將大灣區特資平臺比作特殊資產行業的ICU。他強調,大灣區特資平臺的目標是通過平臺的資源整合、要素配置和賦能服務,“讓問題企業實現脫困,讓優質資產釋放價值”。

在打造“大灣區特資平臺”地方金融基礎設施之外,構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還需攻克特殊資產行業內哪些難點和堵點?廣州市資產管理協會會長閔衛國表示,重組重整是特殊資產管理行業近十年來主要的業務方式之一,也是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重要路徑。

對于特殊資產重組業務,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認為,特殊資產重組是要成本代價的,關鍵是要找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實施路徑。

由廣州交易集團和廣州市資產管理協會聯合發起的“大灣區特殊資產重組重整聯席機制(聯盟)”正是聯動多方資源配置,并促進特殊資產最大限度盤活利用的“灣區模式”。閔衛國強調,大灣區特殊資產重組重整聯席機制(聯盟)整合了金融、法律和眾多產業資源,服務于灣區、服務華南乃至全國特殊資產市場。

具體到特殊資產管理公司方面,廣州國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資管理集團”)董事長夏雨以紅棉股份運用多元化渠道來處理局部“兩非兩資”(指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和國資管理集團盤活陶陶居等老字號品牌等多個具體案例,闡述了國企“兩非兩資”的特點和國資管理集團盤活存量資產的能力。夏雨表示,國資管理集團希望實現兩個目標:一是對廣州國企的“兩非兩資”工作采取一企一策;二是通過建立新的企業制度,完善國企的經營管理機制,消除產生“兩非兩資”的根源,提高國有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技術如何賦能特殊資產處置效率?阿里資產南區總經理陳祺以處置海南省黃鴻發案的罰沒資產等法拍案例展示了用科技賦能資產管理,并驅動特殊資產優化配置的方案。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