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 | 沈祖棻的最后五年(上篇)
編者按:
一、歷盡新婚垂老別。因為程千帆在外地勞動改造,詩人與丈夫聚少離多,只好借助魚雁傳書來互相問候。
二、少年同學皆翁媼。垂老之年,詩人時時思念遠方的友人和同學,退休后曾赴滬寧一游,詩作有懷念亡友的悲傷,也有重逢故人的欣喜。
三、瑣屑米鹽消日月。惡劣的居住條件,匱乏的物資供應,在詩人的各類文字中都有涉及,字字實錄,真切動人。
四、嬌女雛孫慰眼前。程千帆流放沙洋,母女相依為命。外孫女早早成長過程中的點滴細節越積越多,《早早詩》的腹稿便逐漸形成。
五、吟罷新詩意未窮。詩人在生命的最后五年中不顧老病交加依然不舍晝夜地寫詩,體現出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追求。
因文章較長,擬分兩作篇刊出,上篇刊發第一二節,下篇刊發第三、四、五節。敬請垂注。
正如程千帆在《沈祖棻小傳》中所說:“1972年以后,她忽然拈起多年不用的筆,寫起舊詩來,為自己和親友在十年浩劫中的生活和心靈留下了一點真實而生動的記錄?!?/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大學時的沈祖棻。
沈祖棻(1909-1977)是一位詩詞兼擅的才女,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寫詩年月與寫詞年月幾乎是截然分開的。據程千帆箋《涉江詩詞集》以及張春曉所編《補遺》統計,沈祖棻一生作詞615首,其中只有4首作于1949年以后,其余的611首皆作于從1932年到1949年之間。沈祖棻一生作詩488首,其中只有69首作于1972年以前,其余的419首皆作于1972年到1977年之間。尤其是1974、1975、1976三年,每年作詩多達94首、116首和110首,竟呈爆發狀態。正如程千帆在《沈祖棻小傳》中所說:“1972年以后,她忽然拈起多年不用的筆,寫起舊詩來,為自己和親友在十年浩劫中的生活和心靈留下了一點真實而生動的記錄?!?/p>
此外,沈祖棻在這幾年間還頻繁地給友人寫信?,F存的沈祖棻書信共有105通,其中的83通都寫于1973年之后,比如致王淡芳之39通,以及致施蟄存之22通,皆是如此。湮滅不存的書信則不計其數。通信密度如此之大,令人驚訝。還有,沈祖棻從前不寫日記,但從1975年3月21日始,至離開武漢東行探友之1977年4月24日止,卻無日不記。把上述書信、日記與詩歌對照而讀,沈祖棻在人生最后五年間的生活狀態如在目前,其心態也清晰可感。
一、歷盡新婚垂老別
沈祖棻與程千帆是一對名副其實的患難夫妻,1937年他們在日寇侵華時逃難至屯溪,匆匆成婚。其后避亂西奔,先后至長沙、益陽、樂山、成都等地,流離失所,別多會少??箲饎倮?,二人相繼來到武漢,程千帆從此在武大任教,沈祖棻則先是數度往上海治病,后又在江蘇師院、南京師院任教,二人仍是別多會少。直到1956年秋,沈祖棻才調入武大,夫妻成為同事。但次年程千帆即被打成右派,不久被發配到蘄春八里湖農場、武昌流芳嶺等地勞動改造。從1969年冬到1976年夏的數年間,程千帆一直在離武漢幾百里遠的沙洋農場勞改,偶爾請假回家也必須準時返場。1975年春,沈祖棻作《千帆沙洋來書,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難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嘆,感賦》:“合巹蒼黃值亂離,經筵轉徙際明時。廿年分受流人謗,八口曾為巧婦炊。歷盡新婚垂老別,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雖堪許,患難夫妻自可悲?!睆男禄橹链估?,這對患難夫妻始終別多會少,第五句字面上嵌入杜詩篇名,內容則全是實錄,字字血淚。
沈祖棻一生的最后五年中,日常生活的一大內容就是思念程千帆。此時沈祖棻獨自蟄居在武漢大學“下九區”的兩間簡陋平房里,程千帆則遠在沙洋農場放牛飼雞,請假常遭拒絕,平時很少回家。這對恩愛夫妻均年過花甲,且一病一傷,卻分居兩地不得團聚,只好借助魚雁傳書來互相問候。沈祖棻的日記經常寫到夫妻通信之況,比如1975年8月15日:“千帆已十二日無信,為從來所未有。雖前信云天熱懶寫多話,但會有簡信,且已天涼數日。前云精神不好,怕病了,甚念!甚憂!”兩天以后又記:“郵員已來過,無信。報亦無,恐路阻之故?不知沙洋通車否?惟望其是路阻!”至8月20日,則記曰:“今日得帆信,無病甚慰!”9月3日又記:“以為帆有信,未至?!?月10日記曰:“接帆信二封同到,正計算帆信何日可到,見二信甚喜?!笨上С?、沈的書信已經湮滅無遺,我們無法讀到那些“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的長書短簡了。但從沈祖棻寫給友人的書信中,我們仍可窺見她對程千帆的思念之情。
《沈祖棻全集》,張春曉主編,廣西師大出版社,2024。
1972年1月,程千帆在沙洋被斗牛踩傷腳骨,回武漢療傷,1973年6月重返沙洋。1973年4月24日,沈祖棻致信施蟄存說:“千帆于70年隨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