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瘦肉精”現身黑市
用了萊克多巴胺后,一頭豬出欄時可長到125公斤仍出瘦肉,即比不喂藥的豬多長15公斤瘦肉,多賺四五十元。
責任編輯:傅劍鋒
記者暗訪發現:
一種不被公眾熟知的新型“瘦肉精”潛伏于某些企業和科研機構,甚至進入了某些大型養豬場。
這種非法添加劑早已被農業部列為違禁品,但此后數年仍不斷有一些專家、企業投入研發,有的高校企業甚至公然銷售。
南方周末記者正面接觸了銷售者與研發者,其中秘密遂被揭開——
4月22日,南方周末記者把一箱含“白粉”的神秘物件舉報給了廣東省畜牧獸醫局。
箱重10公斤,內裝豬用的飼料預混劑,是花600元從廣州惠華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惠華公司)業務員手上購得。
被養殖業稱為“白粉”的這種東西其實是“瘦肉精”的一種,學名萊克多巴胺,豬吃了后能產生更多瘦肉,在2002年已被我國農業部明文禁用。隨后“兩高”出臺司法解釋,稱經營、銷售、使用該類違禁品可構成刑事犯罪。
南方周末記者以豬場業務員的身份,通過電話談判,就從惠華公司購得這種違禁添加劑?;萑A公司業務員還稱,以前他們還把它賣給華南某超大型養殖企業,后來該企業不用了,就自己賣了。
此時距廣州瘦肉精事件兩個月,九部委正在拉網式清查瘦肉精。
染上“白粉”的惠華公司,是業內知名的高校企業,由華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華南農大)與香港惠農行農業有限公司合辦,華南農大負責經營管理。“這是一個行業潛規則。”養殖業內多名專家和從業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他們稱,與被公眾熟知的“瘦肉精”鹽酸克倫特羅為養殖散戶使用不同,萊克多巴胺主要被某些規?;B殖場使用,從規范化的飼料企業和動物保健品公司獲取,并且常在專家的指導下逃避檢測。所以,這種違禁添加劑更有隱蔽性。
農業部退休專家李美同教授指出,在養殖端出現的萊克多巴胺可能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境外走私,二是我國境內化工廠非法合成,并且后者可能性最大。
化工廠的合成技術從何而來?
南方周末記者和賣家交易的暗訪視頻:惠華公司業務員收款與出貨的現場?!D/蘇嶺
南方周末記者暗訪購得新型“瘦肉精”——含萊克多巴胺的飼料預混劑。 圖/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
暗訪手記
■南方周末記者以豬場業務員的身份,用養豬業務行話、梅州話,經過一番電話交流,廣州惠華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業務員終于答應交易,但后因對記者有所懷疑而使交易落空。
■第二次,南方周末另一名記者又和該公司的另一名業務員聯系上,在他們回撥辦公電話確認是“豬場業務員”身份后,終于開始正式交易。交易在該公司的保安室進行,一名女出納收錢,一名男經理送了貨。
■貨在箱子里,但箱子上并沒有表明是新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而是寫了“多維B(訂做),批號081001”的偽裝字樣。
“這是農業部做得最漂亮的事”
2002年,萊克多巴胺被農業部列入《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
萊克多巴胺并非人藥,它是由美國著名制藥公司禮來公司1984年發明,美國FDA在19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