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干部稅改前后的角色之變
他所經歷的十年,恰好是中國農村財政關系與社會關系巨大調整的十年。作為一個富有爭議的群體,鄉鎮干部背負著怎樣的十字架,怎樣在現今的公共事務中避免出現集體性消極?
責任編輯:鄧科 郭力
作為當地那一批孩子里的“精英”,鄭灌說自己也是念完書后想回到家鄉來為鄉親“做點事的”,誰知,回到鄉鎮工作,趕上的卻是整天到鄉親們家里收錢,與鄉親產生種種沖突。他感到很迷惘。
鄭灌當年念書時,選讀了中專。十多年前,當地學習成績好的農村學生,仍以報考中專為主,讀高中考大學的很少。那時的中專仍然包分配,是成績好的農村孩子“跳出農門”的最好選擇。
去年,一名24歲的農民工羅煉,從廣東佛山打工的一個家具廠悄然出走,從此杳無音訊。留下的,僅僅是一張寥寥45字的字條:“終生役役而不見成功,絍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諱窮不免,求通不得,無以樹業,無以養親,不亦悲乎!人謂之不死,奚益!”鄭灌說,看到羅煉,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看不到前途,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