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確認,瀘州是這個“香型”的起源地!
上溯文化起源,歷史長河中藏了無數文明的“原點”。
八千年賈湖誕生了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七千年仰韶小口尖底瓶中盛裝了中國酒文明的源頭。
中國酒文化與華夏文明相伴相生,它橫跨了地理、經濟、人類技藝、民間傳統,以充分的在場身份,成為我們寫就歷史的最佳注腳。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回看歷史,其實是展望未來的另一種方式。起源地文化是代表著源頭的文化,是這個地區的人們對人類文明所做出的獨一無二的貢獻。
在2024年瀘州老窖·國窖1573封藏大典上,瀘州老窖由“中國起源地中心”官方正式認定為“中國濃香型白酒起源地”,這是一次對濃香型白酒起源的偉大探源,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增強文化自信”重大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對瀘州為人類文明做出獨特貢獻的認可與肯定。
在2024年瀘州老窖·國窖1573封藏大典上,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原主任、中國文聯原黨組書記胡振民和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原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張柏分別向瀘州市和瀘州老窖頒發中國濃香型白酒文化起源地證書。
2024年6月26日,中國濃香型白酒起源地石碑落成揭幕儀式在瀘州三星街國窖廣場舉行。隨著石碑的落成,在國窖廣場上,一個新的標志莊重佇立,向世界各地前來探尋濃香起源的人們講述穿越700年的濃香故事,傳遞中國白酒的歷史溫度。
濃香白酒之前世今生與瀘州、瀘州老窖再不可分而言之。瀘州這座以酒聞名之城,中國釀酒大曲在這里發明,世間方有大曲酒,中國濃香型白酒在這里起源,如果沒有瀘州,世間就會少了一味濃香。
2024年6月26日,中國濃香型白酒起源地石碑落成揭幕儀式。
濃香型白酒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優秀中國白酒文化的發展高度。天人合一、文化傳承、創新發展是濃香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
濃香,讓中國白酒在世界蒸餾酒中獨樹一幟。
濃香在智慧的先輩手中發源,又在上下700年的光陰中,經24代人薪火相傳。
往古而知今,遙望濃香發軔,所看到的,其實是東方酒文化的生命之路。
01山河草木,起源的“因地制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之文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百平認為“在中國文明起源與演進的過程中,地理的作用是巨大的”。氣候因素、地形地貌等都在各個層面影響地區之自然資源。
于是,在中國廣闊的疆域中,文化呈現迥異的地域性,因不同而各美其美。
每當冬季,新疆阿勒泰境內都銀裝素裹,雪地賽馬、古老滑雪表演等民俗活動民族特色十足。
在“中國起源地”的研究中,阿勒泰地區被確認為“人類滑雪最早起源地”。
除了滿山冰雪的客觀條件外,用白木松及馬小腿毛皮制作的,能在厚厚的“野雪”中滑步的古老“毛雪板”,是牧民與物產的“默契”,也是滑雪文化起源于此的關鍵所在。
濃香文化起源也并不例外。
在長江、沱江交匯處,面積1.2萬余平方公里的瀘州全市處于四川盆地南緣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
瀘州北部平壩連片,南部河流縱橫,森林、礦產、水資源豐富。鳳凰山的龍泉井水尤為清洌,口嘗微甜,呈弱酸性、硬度適宜的水質造就了酒之純凈。
先民依水而居,在長沱二江之好水的滋養下聚集于此,耕作收獲,歲有余糧。
皮厚肉實、糯質極強、易糊化分解的糯紅高粱生長于此,成為釀酒的絕佳原糧。瀘州的“軟質小麥”,也是制曲的優質原料。
同時,瀘州穩居“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酒的地區”——北緯28度,地理決定氣候,也造就了瀘州的釀酒稟賦。
年均氣溫17.1~18.5℃,年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水熱條件充足,瀘州于是成為微生物大展拳腳的家園。
酒的誕生從一開始便與微生物這“看不見的釀酒師”密切相關,于是,瀘州釀酒史的悠長便不是偶然。
2019年,在1573國寶窖池中新發現的兩株新菌株,分別命名為“瀘州老窖梭菌”(左)和“瀘州老窖互營球菌”(右)。
瀘州酒史,溯于先秦,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發展在新中國。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母?!?/p>
《詩經》的采集者,江陽人尹吉甫也曾在《詩經·大雅》中云:“顯父餞之,清酒百壺?!?/p>
這就證明了瀘州釀酒,可上尋至先秦甚至蒙昧時代。
位于川、滇、黔、渝的交通要塞,瀘州借水利之便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和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來形成了崇尚酒禮、酒儀、酒德的良好風尚,成為“酒城”的積淀。
漢朝,大型的釀酒作坊逐步形成,釀酒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唐朝盛世,程咬金在任時,促使瀘南少數民族釀制黃酒和漢族傳統釀酒術相互交流,也進一步推動釀酒技術的發展。
行至宋元時代, 更是酒旗如蓑,作坊林立,名坊佳釀過街醉人。據《瀘州市志》記載,“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瀘州課酒稅6432貫,占商稅33.6%?!?/p>
……
千百年來,瀘州的釀藝穩步向上,釀酒人埋下了創新的基因,東方之酒在元代迎來質變。
從疆域版圖來看,元代地理廣袤,形成文化和工藝的“跨際交流”,源自中亞的蒸餾酒工藝在元代傳入我國,劃時代的中國谷物蒸餾酒至遲在元代出現。
中國白酒獨立于世界其他蒸餾酒的特點之一便是酒曲。
公元1324年,中國釀酒史上的一次劃時代意義的“酒業革命”,在酒城瀘州悄然發生。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一代傳承人郭懷玉歷經數十年摸索與試驗,成功研制出釀酒大曲——“甘醇曲”,所釀之酒“濃香甘洌,優于回味”,改變了之前中國釀酒只有小曲、散曲的歷史,并以此釀成了中國白酒歷史上第一代“大曲酒”,開啟了中國白酒大曲酒的釀制序幕。
大曲的出現,令蒸餾酒在中國酒史中的地位穩步提高,將中國酒業推向了嶄新的“大曲酒”紀元。
以至于今天無論濃香、清香,還是醬香等十余種香型白酒,92%以上都是大曲酒?!耙郧劸啤币脖挥萍际穼W家李約瑟稱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瀘州濃香天人共釀,得天獨厚的釀酒地理優勢和數千年的釀酒文化傳承缺一不可。
時光荏苒,這源自瀘州的濃香型白酒釀制工藝,歷經24代師徒間的口傳心授,代代相傳,700年光陰里,酒城濃香風華始終未曾斷絕。
02 擇一事,終一生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而今中華民族精神世界的形成與千年儒家文化之精華血脈相通。
儒學有其形成的廣闊時代背景,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博大的體系。在一代代傳承及發展中形成“生命之樹”,枝葉繁茂。
觀儒學的階段發展,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文明“花果”,一個個儒學大家的吸收與闡述令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螺旋式上升,最終影響了后代子孫的人生觀與精神追求。
所以繼承,才是保護的最好方式。
甘醇曲現世促成中國白酒“幼年時期”的第一次飛躍,是濃香技藝的開端。在濃香文化生生不息的700年中,釀酒技藝仍在傳承中蝶變,引領著中國白酒發展的“階段式上升”。
又一次飛躍,正是“江陽酒熟花如錦,別后何人共醉狂”的明朝。
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
公元1573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舒承宗始建泥窖釀酒,開創了人類首次利用土壤中己酸菌、丁酸菌等土壤微生物發酵生香的歷史,并在總結前人技藝的基礎上,采用了“泥窖生香、續糟配料”的釀酒工藝,實際已形成了今天“千年老窖萬年母糟”“老窖釀好酒”的濃香工藝精髓。
窖泥
在瀘州豐富的土壤類型中,有著極為適宜筑窖和配制窖泥的五渡溪黃泥。舒承宗就地取材,建成了我國現存建造最早、持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1573國寶窖池群”,至今450余年從未間斷使用,是中國唯一與都江堰并存于世的國寶級“活文物”,成就了國寶傳奇。
經明清時期的繁榮發展與民國傳承人們的實業報國,歷經戰火也不曾斷續技藝的傳承。直到新中國成立,濃香引領了中國白酒的第三次大跨步。
溯源20世紀50年代。彼時百業待舉,白酒因其戰爭、醫療、財政等戰略地位一度頗受重視。
1956年周恩來總理組織制訂的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也將白酒發展列入其中。
1957年,陳茂椿、熊子書等著名釀酒專家對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進行全面查定總結(史稱“瀘州老窖試點”),本次試點拉開了中國白酒三大試點的序幕。
瀘州老窖試點
查定結束后,新中國第一本白酒釀造專業教科書——《瀘州老窖大曲酒》于1959年編撰出版,整個白酒釀造行業最全面、最權威、最先進的釀酒技藝標準形成,試點成果面向全國白酒企業推廣。
傳統釀造工藝從此不止于心口相傳,中國名白酒逐步邁入科學化研究的新時代。
直至今天的數智時代的跨越,瀘州老窖在傳承非遺釀制技藝基礎上,實現釀酒、制曲等環節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研發。
投資超百億的國內規模最大的釀酒技改項目——瀘州老窖黃艤釀酒生態園,“傳承”與“創新”并舉,為行業臨摹了中國白酒未來發展的樣板。
瀘州老窖黃艤釀酒生態園
白酒在古老的人力中走來,又在現代化工廠中向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進化,這是傳統釀酒行業在守正創新中的自我超越。瀘州老窖的每一次邁步與跨越,都為酒業提供了一個看見“中國釀造”未來的窗口。
起源地,孵化了文明與精神技藝的源頭,而傳承,則是大地上鮮活生命與一方水土在很長時間內,養成的“默契”。
地域的“性格”,成就了人民獨特的氣質。而瀘州老窖技藝的傳承人一事一生,成就濃香的陳釀,書寫了中國酒的智慧與內涵。
700年來,釀酒技藝與文化始終生動鮮活,吐故納新,以致歷久彌新。又開合應變,因而跨越時間、空間,展現瀘州老窖技藝和文化賡續的生命長度。
03 起源與傳承的“和合之道”
中華文明龐大、古老又延續至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華血脈不曾斷流。
我們不禁追問,偉大的中華文明,到底源于何時何地?
史料與遺址給予了客觀的答案——距今8000年前后,“南稻北粟”二元農業體系初步形成;穩定的氏族社會與分工井然有序;早期的世界觀、倫理觀等初步交融聯絡。
因此我們實證:8000年前,中華文明就邁出了起源的第一步。
只是起源還不夠。中國復雜的地形將區域天然分割,獨特的風物造就了相區別的聚落與生活。
于是文明從一生發,進而各自閃耀,正如著名考古專家蘇秉琦的觀點:“中國文明就像是滿天星斗,多元一體?!?/p>
濃香文化亦然,起源于瀘州,但漸漸不止于瀘州。
新中國成立后,瀘州老窖作為濃香技藝的開創者、濃香標準的制定者和濃香品牌的塑造者,將傳承700年的濃香文化精髓以瀘州為原點放射全國,于是“一花引出百花開”。
回望1952年,新中國初建,民族工業百廢待興,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在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評酒會。
據“歷史悠久、優質上乘、廣受歡迎、工藝特殊”等標準,瀘州老窖與茅臺酒、汾酒、西鳳酒一道,成為了中國最古老的四大名白酒。
此后,每屆評酒會中,不僅瀘州老窖次次入選,當選名酒的濃香品牌也越來越多。
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老八大名酒中,濃香占四席,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新八大名酒中濃香占五席,第四屆全國評酒會十三大名酒中濃香占七席。
迄今最后一屆全國評酒會十七大名酒中,濃香占九席,獨占濃、醬、清、米四大香型白酒之首,從第二屆評酒會開始,每屆評酒會,濃香型白酒入選比例都在50%以上。
時至今日,香型品類百花齊放,“當紅”酒種不斷流轉,但由于濃香鼻祖瀘州老窖奠基的市場格局,濃香型白酒至今仍占據白酒行業70%以上市場份額。
“酒界泰斗”秦含章曾在自傳中寫道:“方法、標準的建立,首先是從瀘州老窖出發,所以說它是鼻祖”;酒界泰斗周恒剛也曾親筆為瀘州老窖題寫“濃香正宗”。這都與瀘州老窖對濃香標準的書面、實物制定有關。
1989年,酒界泰斗周恒剛親題“濃香正宗”贈予瀘州老窖
1980年開始,歷時三年,我國第一部濃香型白酒的書面“標準”在瀘州老窖首先制定。1989年,瀘州老窖參與制定的濃香型白酒標準正式上升為國家標準。
1987年,瀘州老窖生產出750件濃香型標準酒樣,發予各大監督部門和大型釀酒企業用于指導生產。
瀘州老窖從此成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理論和實物兩大標準的唯一制定者。
試點與規則制定是濃香天下的萌芽,酒業“黃埔軍?!钡钠鹗紕t令濃香天下的格局悄然形成。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期間,瀘州老窖將多年實踐研究形成的“窖泥培養技術”“色譜分析”等先進技術和理論,毫無保留地在全國白酒企業推廣應用。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瀘州老窖先后撰寫百萬余字培訓教材,對全國上百家白酒企業進行培訓和支援。
瀘州老窖試點及對外進行技術輸出資料畫面
瀘州老窖前總工程師、首屆中國釀酒大師賴高淮曾在《中國白酒60年回顧與展望(1951-2011)》中回憶:“從1978年到1984年期間,在瀘州舉辦釀酒技術人才培訓班,50余期,學員8000余人次……”
瀘州老窖舉辦的百廠培訓班
從四川省內,到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鄰省,再到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廣西、湖北、江蘇……20世紀,瀘州老窖的濃香白酒釀造技術幾乎走遍中國。
如今的濃香格局正如8000年前的中華文明“有中心多元一體”和“天下文明”的模式。
若把濃香比作盛放之花,瀘州老窖恰如正中之蕊,作為濃香品牌的塑造者端立于叢。
溯源,是文化的一場自覺的“歸鄉之途”。
文化之誕生都會帶著特有的地緣基因,并隨著人的代代傳承,永恒且鮮明地體現起源地的文化烙印。挖掘掩埋的古老時光,我們便得以尋回文化之脈動,從時光中汲取“根”的力量。
起源是歷史的發端,所有現實,都是曾活著的歷史。正如民族需敬畏歷史,家族應禮敬先人,探尋文化之源是追隨與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一步。
于是,我們對濃香之源再發現、再創造,為中國的文明探源工程注入中國白酒的力量,令濃香文化成為從古至今,不竭的泉涌。
當“中國起源地”遇上“濃香700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濃香型白酒,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長存之道(ncha.gov.cn).
[2]范文來.中國古代制曲技術[J].釀酒,2020,47(05):111-114.
[3]傅金泉.中國酒曲的起源與發展史探討[J].中國釀造,2010,(06):180-186.
[4]丁新.中國文明的起源與諸夏認同的產生[D].南京大學,2016.
[5]孫俊橋.走向新文脈主義[D].重慶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