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象牙塔:紀錄電影《同學們》與抗戰華南教育秘史
“他們在做自己的本分工作,我們看到的就是盡本分的結果?!?/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紀錄電影《同學們》還原的抗戰時期嶺南大學“懷士堂”。片方供圖
顧蕾至今記得一棵樹。那是她在廣東韶關蓮花山腳下一個村莊里看到的。當時,為了尋找仲元中學的辦學舊址,她與團隊成員在村莊附近勘了一天景,問了許多人,都不知道學校的具體位置,直到走進那個村莊。
第一個遇見的人大約七十多歲,顧蕾一問,對方竟然知道位置,他的叔公是當時那段歷史的見證者。遺憾的是,仲元中學的辦學痕跡幾乎蕩然無存,只剩下那棵樹?;蛟S,用枯樹根形容它更為確切。顧蕾很感慨,它一定見證過當時許多慘烈的場景。
2024年6月,歷時三年、中間換了三個拍攝團隊制作而成的紀錄電影《同學們》上映。影片講述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眾多華南院校遷往粵北山區辦學的故事,掀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華南教育史。
作為影片的策劃和編劇,顧蕾在2019年才了解到這段歷史。此前,她曾被邀請參加廣東省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志愿者成立大會,成為其中一員。志愿者們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廣東省內的古驛道古跡,進行搶救、修繕和活化。
在志愿者們發現這段歷史后,顧蕾不時收到后來成立的專門考古工作小組發來的相關資料,慢慢厘清了這段歷史的脈絡。之后,她參與制作了紀錄片《烽火逆行——抗戰時期粵北華南教育史全紀錄》。對于此次同題材紀錄電影《同學們》的制作,顧蕾覺得,這是一種能讓這段歷史實現公眾關注最大化的傳播方式。
影片總制片人黃海波也是四年前才了解到這段歷史的,“沒想到這么多對后來的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藝術界、文學界、科學界、教育界的大家,在這里就這樣過著清貧,有時候是危險的,但是某種程度上是高尚的,清雅的,不時還有幽默的,充滿著智慧的山區教育生活?!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
在那一時期,華南地區約有三十多所院校搬遷至粵北韶關坪石、曲江大村等地。偏遠的粵北山區,一時間匯集了諸如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等一眾名校,以及王亞南、盧鶴紱等名師大家,粵北也成為了彼時華南教育研究的中心地帶。
據統計,在最早一批學部委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至少有十位在韶關坪石執教或學習過。1940-1945年,在眾多搬遷至粵北的院校中,僅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兩所院校,畢業于粵北的學生就有將近六千人,許多人在后來各自的領域中都頗有建樹。
紀錄電影《同學們》還原的場景,抗戰時期中大圖書館宣傳條幅吸引青年學子的目光。片方供圖
在黃海波看來,當下年輕人面臨的困惑雖與當年不一樣,但依然有產生共鳴的地方,“就是在面臨困難時候的抉擇”,他說。
顧蕾一開始就將影片的主要受眾確定為年輕人。有一天她和導演聊天,聊起片名,對方開玩笑說可以叫“同學們”。她一聽,覺得這個名字直接,也契合影片內容,當下就確定了下來。片中不僅有同學,也有大量的教師,“‘同學們’,它既是老師對同學的稱謂,也是以同學們的視角(看)在當時經歷了什么?!鳖櫪僬f。
影片的英文名是“life goes on ”,意為生活在繼續。采訪過程中,顧蕾多次提及這句話,在她看來,這是當時師生們的一種堅定的生活態度,無論發生什么,都堅信有美好的未來,“人們的生活都在繼續,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力量,也在繼續?!彼嬖V南方周末記者。
到粵北去
紀錄電影《同學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