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之松

到羅馬之前,我就時常在聽意大利作曲家奧托里諾·雷斯庇基的交響詩《羅馬之松》。當我終于漫步在羅馬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徜徉于博爾蓋塞公園的晨光中,看到那一株株亭亭如蓋的傘松,才真切地感受到100年前作曲家所表達的創作初衷:“我以羅馬自然風景中富有特征意義的松樹,作為這首樂曲的描繪對象?!?/p>

羅馬之松。(除電影海報外,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傘松的學名叫意大利石松,樹干挺直、樹冠如傘,早在古羅馬時代就已被作為城市景觀樹而廣泛種植,是羅馬的象征和標識。沿著傘松矗立的圣格利高里大道,穿過君士坦丁凱旋門,映入眼簾的就是雄偉的羅馬角斗場遺跡。角斗場由羅馬皇帝韋斯帕薌于公元72年開始修建,他的兒子提圖斯續建完成。整個角斗場占地2萬平方米、呈橢圓形,長軸為188米、短軸為156米,高達57米,可容納6萬到8萬名觀眾。這項古代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充分體現了當時羅馬人高超的工程技術水平。它既是古希臘羅馬建筑的集大成者,又為當今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的建筑形制奠定了基礎。建筑外立面各層用古希臘的主要券柱式作裝飾,底層多立克柱式、二層愛奧尼柱式、三層科林斯柱式,券洞口立雕像……據說當年角斗場啟用時,連續進行了100天的表演,全場情緒高漲、盛況空前,堪比當今的足球世界杯決賽。

羅馬斗獸場。

中世紀的旅行者曾說:“大角斗場只要矗立著,羅馬便會存在。大角斗場倒塌了,羅馬就會滅亡?!惫磐駚碓賯ゴ蟮慕ㄖ?,也逃不出變為廢墟的宿命。近兩千年來,角斗場不斷遭到地震、雷擊、火災、戰爭、人為拆卸等破壞,歷朝歷代的各類族群或無家可歸者把這里作為聚居地和活動場所,甚至是方便取用的石料場?,F在走進角斗場的遺跡,昔日繁華幾百年的盛況早已煙消云散,只剩下煙熏火燎、傷痕累累的殘垣斷壁,映照在羅馬城的夕陽下……

羅馬斗獸場內的海鷗。

整個羅馬城也跟這角斗場一樣,像一只巨大的歷史貝殼,包容下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政權,讓它們在這里相遇、碰撞、融合、沖突,千百年來上演著無數的正劇、喜劇和悲劇,累積起深深的文化地層和厚重的歷史塵埃,已經很難用某個明確的文化標簽來定型。

最典型的就是萬神殿。作為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至今仍相對保存完整的古羅馬時期大型公共建筑,本來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諸神,但七世紀早期又被改建為天主教堂,里面除了埋葬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拉斐爾,19世紀后期意大利統一后還成為國王的陵墓。穿過巨型厚重的青銅大門,一抬眼就能看到直徑43.3米的巨大穹頂正中,那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天眼”,這是萬神殿內部惟一的光源,正午的陽光透過這個圓洞照射下來,營造出莊嚴神圣而又奇幻絢麗的氛圍。15世紀之前,萬神殿的圓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頂,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大師布魯內萊斯基受其啟發設計建造了佛羅倫薩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萬神殿的設計還影響了后世包括清華大學大禮堂在內許多建筑的形制。

萬神殿

萬神殿內景

行走于羅馬街頭,你不由得會想起電影《羅馬假日》(1953)。這部拍攝于上世紀50年代的黑白片堪稱羅馬的旅游指南。美麗公主與英俊記者一天之內發生的浪漫故事,使全世界的觀眾都對羅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著名的景點就不用多說了,成千上萬的年輕女孩專門到西班牙大階梯下買只“Gelato”(編注:Gelato是意大利的一種經典冰激凌)品嘗,還會到特雷維噴泉旁的那個理發店剪個短發、背對著噴泉拋出許愿的硬幣……就連本該最“低調”的“真理之口”,現在也成了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打卡點,其實它只不過是古羅馬時代一個雕刻著海神兒子特里同頭像的圓井蓋。望著“真理之口”前排起長龍的打卡隊伍,想到每年從特雷維噴泉中撈出的數百萬歐元硬幣,你不得不驚嘆電影藝術的無窮魅力。

《羅馬假日》劇照。(資料圖片)

特雷維噴泉。

意大利本就是電影藝術之都,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二戰后興起的“新現實主義電影”,藝術風格平實自然、鏡頭語言嚴謹精練,具有紀錄片般的真實準確和對現實生活的冷峻批判。羅伯特·羅西里尼的《羅馬,不設防的城市》(1945)就講述了羅馬人民與納粹德軍進行英勇斗爭的故事。不過,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很多年前從電視上看的維托里奧·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故事也發生在羅馬街頭,反映的是二戰后經濟困難時期底層人民的現實生活,有父子之間的溫情,更有生活的無奈、社會的冷漠和對未來的絕望。

有趣的是,從《偷自行車的人》到《羅馬假日》,相隔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兩部電影所描寫的羅馬卻是兩種面目、天壤之別,實際上凸顯的是好萊塢商業電影浪漫風格與意大利電影寫實特性的巨大差異?!靶卢F實主義電影”對意大利電影學派的影響是深遠的,影響和造就了費德里科·費里尼、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等一批電影大師。20世紀70年代,安東尼奧尼還受邀來到中國,用了22天的時間在北京、河南、江蘇、上海等地,拍攝制作了一部220分鐘的大型紀錄片《中國》。在羅馬舉行的電影首映式上,安東尼奧尼說:“對于中國,我尊重,然后熱愛?!边@成為他給中國留下的光影記憶……

古羅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大秦”,它與中國的聯系和交往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據《后漢書》記載,永元九年(97年),甘英率使團從龜茲出發,逾蔥嶺、經條支,至安息西界,阻于西海而回。但半個多世紀后的延熹九年(166年),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使者跨越千山萬水,終于來到了東漢都城洛陽,開啟了中西兩大文明古國友好交往的瑰麗篇章。

站在羅馬的阿皮亞大道上,望著夕陽下一株株如蓋傘松,我的耳邊仿佛回響起《羅馬之松》第四樂章“阿皮亞大道之松”的旋律,定音鼓、鋼琴和弦樂器發出的節奏,以及單簧管吹響的進行曲音調,那是凱旋的羅馬軍團正威武行進。就像萬里之外,同樣在兩千年之前,竇固和耿秉的雄兵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而歸,同樣的大氣磅礴、勢吞萬里如虎。東西方歷史上兩個宏偉的帝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云中,但文明交流、文化交往的脈絡仍在延續和發展……

(本文作者文刃,系人文學者)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