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紅杏出墻來,果落鄰地歸誰有?

法律要解決的,不是權利為本的問題,而是權利沖突時的取舍選擇問題———選擇成本更低、效用更高的行為規則,這也正是經濟分析的核心思維。

責任編輯:辛省志

2024年5月15日《法治日報》刊載了郝鐵川教授的《法學和文學、史學、經濟學怎樣看待“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文(以下簡稱郝文)。郝文以果落鄰人地歸誰的問題為例,比較了不同學科的思維方式和結論:經濟學以效益為本,結論是價高為優;法學以權利為本,結論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289條“法無明文規定依當地習慣”之規定,依據當地習慣確定。

但真的存在這樣的“當地習慣”嗎?立法是如何規定的,為什么這樣規定?如果法律沒有規定,法官如何斷案?經濟學視角下,真的只是“價高者優”嗎?就此問題,郝文蜻蜓點水,未做展開。本文試圖以“果落鄰人地歸誰”為樣本案例,完整展開經濟分析的思維與方法,以及經濟分析法對法學的功能和助益。

法德民法典以歸鄰人為原則

果落鄰人地,域外立法例如何規定?背后的經濟邏輯是什么?郝文做了法制史和比較法的梳理:古羅馬《十二銅表法》按照果實落地時間區分,落地三日內歸樹主,三日后歸鄰地所有人?!斗▏穹ǖ洹返?73條規定按照落地原因區分,逾越鄰地的自落果實歸鄰人,風雨等自然原因造成落地的果實歸樹主?!兜聡穹ǖ洹返?11條按照鄰地性質區分,自落鄰人之地歸鄰人,除非鄰地為公地(則歸樹主)。

比較各國法律規定,可以發現,從古至今,在果落鄰人地的問題上,上述主要民法法系國家的法律規定,竟然都不是整齊劃一的規定歸自然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