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尋找母親精神分裂癥和“慰安婦”經歷的真相
“我試圖了解母親的生命經歷并逐漸寫下來。這也是我擺脫家庭恥辱桎梏的第一步。我逐漸明白,恥辱本身就是一種被用來迫使被壓迫者閉嘴的政治工具?!?br />
“2022年,韓國最高法院裁定政府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虐待在美國營地附近工作的女性(當時我母親在那里工作)。慢慢地,韓國讀者似乎在理解韓國政府對這些女性犯下的嚴重罪行。這些女性是韓國歷史的象征,我們需要對她們表示敬意”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格蕾絲·趙(Grace M. Cho),1971年生,韓裔美國社會學者,現為紐約市立大學史坦頓島學院社會學及人類學副教授。著有《韓國大離散中縈繞不去的幽靈:恥辱、秘密及被遺忘的戰爭》(Haunting the Korean Diaspora:Shame,Secrecy,and the Forgotten War),獲美國社會學協會2010年度圖書獎。她于2021年出版的著作Tastes Like War:A Memoir,尋找其母親精神分裂癥和美軍“慰安婦”經歷的真相,獲亞太裔美國人文學獎、入選《時代》年度最佳圖書。該書中譯本《她是幸存者》于2024年6月出版。
“將禁忌搬上舞臺”的過程并不輕松。從格蕾絲·趙聽到“母親曾是妓女”這一消息,到《她是幸存者》的出版,歷經了近30年。
告訴她這一消息時,嫂子輕描淡寫地帶過,如同宣布當年母親的精神病一樣?!?點45!”在家中,母親從閑聊中突然挺直身子,右手堅定地指著時鐘,用洪亮的聲音宣布:“45年9月!”9和45,這兩個數字,她每隔12個小時就念叨一遍。然后,她又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若無其事地坐下。嫂子天然地把母親的精神病歸因于她從前的職業經歷——1945年9月,美國占領朝鮮半島南部,也是母親成為“慰安婦”的序章。
23歲那年,格蕾絲開始試圖“將母親的生命經歷作為她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的背景進行了解”?!斑@個社會的什么東西刺激了她(母親),但這個‘什么東西’不能被簡化為任何單一的因素?!彼幌胱鲋庇X的俘虜,把母親的兩段人生理所當然地劃上等號?!八肱宄?,這個聰明、勤勞,靠著采摘黑莓和蘑菇在一個并不歡迎移民的小鎮立足的母親,究竟經歷了什么?“我將這些線頭松開,看清每根線的走向,看清導致她(母親)發瘋的,其實就是這個繩結本身?!?/p>
1963年,美國占領朝鮮半島南部近20年,美軍基地的酒吧和夜總會早已遍地開花。母親也是為美國大兵服務的“洋公主”中的一員,她“梳著蜂窩頭、畫著煙熏妝,披一條露肩人造毛披”,笑容燦爛,露出酒窩。
這一標志的“洋公主”形象后來成了格蕾絲博士論文的研究重點,她們被更廣泛稱作“美國佬的妓女”。由于“洋公主”破壞了韓國和美國為自身及對方構建的敘事,無論是在移民還是美國韓裔相關的社會學論述當中,她們都被一次又一次地抹去了,哪怕“洋公主”往往是這些韓裔的家人移民美國的開始。
隨著研究的深入,格蕾絲逐漸意識到“困擾人們的并非創傷本身,而是人們對創傷所秉持的沉默”;這種“沉默”慢慢變成“禁忌”,統治了整個家族,禁忌給養了幽靈,留存于下一代的潛意識當中。而驅除幽靈的最佳方式,就是“將禁忌搬上舞臺”。格蕾絲的博士論文出版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