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周讀者交換一本書,后面故事更感動
01
夏日正盛,春天的故事仍讓人感懷。
今年4月份,我們再次發起了“與南方周末讀者交換一本書”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籍一路跋涉抵達廣州,又經過交換送去遠方: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成都、福州、天津、青島、石家莊、內蒙古、西藏……還有無數個沒有濾鏡加持的鄉鎮。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因此而產生交集,關于閱讀的凝思與洞見,也跨越時間地理找到交鋒或共鳴——“你喜歡的成為我喜歡的,你看過的成為我正想看的”。
與書一同寄去的,還有南方周末“正在閱讀”主題帆布袋、賀卡以及來自多家出版社的贈書——它們藏著創作者久經錘煉的經歷、朝朝暮暮的想象還有出版者曲折而漫長的編織。
這些書的讀后感,再一次從遠方飛來。字里行間呈現出沉思與追問的勇氣,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濃縮版的閱讀指南。
它們值得被記錄。
02
《宋太祖》
顧宏義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因為交換書籍活動,有幸得到南方周末及廣東人民出版社的贈書,更有機會寫下只言片語,略微說明一下閱后觀感。
毛澤東曾在詩詞中將“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四位古代封建帝皇并列,可以說,這四位就代表了中國帝制制度與中國古代悠久漫長的歷史。但是也有不少人質疑,宋太祖是否有資格與其他幾位開疆拓土的偉大之君相互并列呢?比如說因為宋朝一貫的重文輕武策略,宋朝可謂是中國大統一王朝中,面積最小,武功方面最令人唏噓的一代。但畢竟宋太祖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武將囂張跋扈之風氣,開啟了中國商品經濟最活躍、文化氣氛最鼎盛的大宋,可謂是文治武功俱全。帶著這樣的疑問和想法,我打開了此書。
首先,此書最為優秀的一點就是,側重史料的辨析與判斷,由于作者扎實的學術功底和歷史寫作水平,本書實際上做到了每頁都有注釋、每段史料都有出處,做到絕不胡亂猜測、絕不信口開河。這與當今市面上許多以細說歷史為賣點、簡化歷史為亮點的“稗官野史”相比較,絕對是降維打擊。對于當今社會來說,我們正缺少的是這樣的,抱有正確唯物史觀和人民史觀的通俗歷史科普作品。
其次,作者對歷史史料的掌握可謂是信手捏來,寫作不庸俗化,不用那些常見的歷史八卦去吸引讀者眼球,對于過去流傳的謠言和歷史猜測、宋太祖的出身辨析和趙匡胤、趙光義兩兄弟接班的千古疑云都給出了較為合理的看法,給一般大眾提供了歷史學界的新看法、新觀點。
最后,作者的文筆較為通俗流暢,可以說兼具歷史的嚴肅感和文學寫作的流暢感,這是相當難得可貴的。過去有很多歷史學者為了歷史的通俗推廣做了許多的工作,但是始終沒有做到接地氣和貼近人民群眾,沒有注意到歷史普及要做到人民大眾看得懂所講述的內容這一要點。而本書作者的行文流暢,通過宋太祖一生的時間線,運用史料深入淺出地說明了從927年到1012年的趙宋歷史。將宏觀大歷史與宋太祖傳主本人視角相互結合,較為生動地展示了五代十國末年到趙宋初立的傳奇歷史。
本書扉頁的一句話特別讓我動容,“關懷現實,溝通學術與大眾”。在閱讀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而閱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必將會使我們受益良多。(作者:煬)
《流動的森林 : 一部清代市場經濟史》
張萌著,史可鑒譯/光啟書局
作為一個經濟史小碩,在南方周末的鼓勵下,我選擇了這部《流動的森林》,從時間上去看,應該不屬于編輯最愛的近代史,還是應該屬于近代前的清朝中前期。
這是中國南方的森林史發展脈絡,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國的森林、濕地、市場、社區相互之間積極聯動,也成為近年不少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南方主要為山區,這本書對于中國南方山林和區域社會有著深入的研究。各種各樣的樹在森林中生長,長成后完成木材儲備,再進行裝運及貿易運作,“森林”似乎流動了起來。清中前期的房屋、橋梁、舟車建造都會從中國南方森林中受益,這部著作比較關鍵地便是對木材產權、交易制度等進行了深入剖析,這在之前的學術研究中是極為罕見的,在商業貿易史的領域中是經典的代表作品,對產權制度的剖析對于今天我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制度改革和探索也會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徽學研究中需要大力的文書、契約,本書作者也大量采納了清朝的契約、文書、檔案等史料,通過文字的表達,重塑了多姿多彩的貿易圖景,重現了清朝木材貿易的真實場面。(作者:彭斑凌)
《愛吃的人可以做朋友》
張佳瑋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1、攢夠三天的閑暇讀完《愛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自覺輕盈、通暢。與其說這是一本囊括海內外美食的指南錄,不如說是一份身體力行熱愛生活的宣言書。
此書體量較小,作者并無全面呈現美食世界的野心,而是將重點放在自身對美食的體悟上,由美食發散至其所牽涉的廣袤風景——既包括居住或旅途所見的真實風光,也包括人文典籍、民間傳說、趣聞軼事等所勾勒出的想象圖景。作者以熟稔的技巧選取材料,結構段落,潤色語言,字里行間滿溢著人文精神與生活樂趣;以深厚的積淀將掌故信手拈來,親身實踐著食有態度、吃出生活的哲學。作為讀者,很難不被這種活出煙火與關懷的生活態度所打動——其實書本身就是作者的精心烹調,散發著復雜而誘人的香氣,偷閑一閱,也如賞味佳肴。(作者:胡楊濱羽)
2、用了幾個小時把《愛吃的人可以做朋友》讀完了。初拿到書,腦海中浮現: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啊,愛吃的人,應該是很愛生活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做朋友。有幸通過這本書,結識了素未謀面愛吃的朋友——作者張佳瑋。
這是一本 11 萬五千字的小書,窄窄一本,拿在手里,一點負擔沒有,甚至會覺得自己很快就能讀完了,差不多三四個小時。作者把自己的游歷各處吃的食物的經歷,用輕松隨意,又有些專業的方式說出來,和讀者共享。好像是認識了很久的老朋友:“我跟你說,我去重慶的時候,吃那個串串……”“我去雪山很多的瑞士,吃那個干酪鍋啦……”娓娓道來。
讀的時候,總會勾起自己的相關記憶,對,是這樣,作者把我的想法說出來了。啊,下次去這個地方,要吃書中說的這個……閑來無事,不妨讀書,開卷有益。這本小書或許能讓你晚飯多吃一點。(作者:小李)
3、作者通過美食為我打開了一扇扇充滿煙火氣的窗戶,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于美食、對于生活的無限熱愛。文字很跳躍,很有節奏感,烤串的“滋嚦嚦沙沙”,啤酒泡沫的“咻咻”,”絲拉絲拉”的油炸蝦,“刺嚓”下鍋的油墩子,“沙拉沙拉”的回鍋肉,看著這些文字時,仿佛這些美食從書里一個個立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跳到我的面前,肆意挑逗著我的嗅覺,味蕾,和視覺。
《重慶,重慶》這篇寫到的重慶美食,打開了我去重慶的那些關于美食記憶的魔盒,這座城市的華麗和魔幻很多都和美食有關,火鍋串串,豆花,冰粉涼蝦,油茶,小面,蹄花湯,花椒。最后一章關于歐洲的那些美食記憶也都隨著作者溫暖的文字一個個被打開了,我可太愛這活色生香的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了。書里面很多水彩插圖配得很有意境,餓著肚子的時候看真的會讓人食欲大增,減肥者慎入哦,嗯,愛生活的人果然都是愛吃的(作者:Sandy)
《文學之冬:1933年,希特勒統治下的藝術家》
烏維·維特施托克著,陳早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
南方的大熱天,空調還沒洗,我坐在飄窗上,電風扇咯吱咯吱地響,樓下的小孩子在嬉笑打鬧,這樣熱鬧的一天里,我卻感受到一絲涼意。
《文學之冬》這本書讀起來是很痛快的,它一口氣給讀者們送來了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中在德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我個人是對德國不太了解的,但這本書中一些背景解釋的很詳細,與其說是歷史文學,倒不如說是一本小說,一本記錄了血和淚、痛苦和麻木、希望與未來共存的小說。在這部作品中,維特施托克巧妙地運用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和生動的人物刻畫,帶給讀者時空穿梭般的閱讀感受。而對于像我這樣的文藝工作者來說,感受是尤其深刻的,我不禁會問自己:你的藝術會給這個社會帶來什么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文藝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不能讓詩的意志潰敗于政治的狂熱。(作者:熱可可)
《切爾諾貝利:一部悲劇史》
沙希利·浦洛基著, 宋虹、崔瑞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
看這本書同時在網上還查了一些書上提到的名詞比如拉扎爾·卡崗諾維奇,讓我對俄羅斯和前蘇聯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切爾諾貝利在地理上離中國遠距離歐洲近,可能影響力和關注度天生就弱。六次重大核事故中,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看似是由于一次渦輪機測試的操作不當引起的(作者用電影鏡頭般敘事展現了4月25、26日發生的經過),無疑像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命運。幾乎是屏住呼吸看了有些章節,輻射一點點的殺掉人身上的細胞,人被一陣風給吃掉了。(作者:齙牙兔)
《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
方志遠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為明史愛好者,方致遠教授于我如同一面旗幟,故對這本鴻篇巨制期待值很高。書很厚,超過600多頁,捧在手里沉甸甸,放在枕邊打算每天睡前讀一會,助眠。沒想到反而越讀越精神,時常翻閱到半夜。
沒別的,因為這本書實在精彩。關于明代制度史的專著,全網并不多見,個人猜想,一是題材原因,受眾不多恐銷量一般。二應該是主要原因,論述起來比較復雜,若不敢“信口開河”,那得做足功夫鉚足勁,先坐“十年冷板凳”。應該說,《明代國家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完美跨過了這兩個問題。原版舊書洛陽紙貴,在二手書網站被賣到數百上千,再版后仍然有無數擁躉,正是因為此書質量上乘——縱橫捭闔、引經據典,讀起來卻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通過平靜的敘述、翔實的資料呈現出明代權力機構的演變以及制衡。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司禮監、翰林院……有血有肉的擺在讀者面前。我最喜歡上篇第五章關于“明代宦官的知識化問題”論述,這個不討喜的群體,常在各大影視劇中被刻畫成奸臣、逆賊,此章卻還原出歷史上明代官宦真貌——能文能武,不少還是建功立業之才。論忠心,甚至勝過那般文官集團——崇禎帝自縊景山時,與之作陪的只有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傊?,開卷有益,這本書值得多讀。(作者:李德福)。
《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
稻田豐史著,郭綺雯、楊詩雨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1、剛看到書名《倍速社會:快電影、劇透與新消費文化》時,我想到的是:好像自己鮮少有不倍速觀看視頻的時候,1.5倍總是剛剛好,節省時間,原本30分鐘的視頻只需要20分鐘就能看完,2.0倍就更爽了,一個小時的視頻只要30分鐘就能看完,覺得自己賺大發了。
通過閱讀,我發現確實有很多人的想法跟我一樣,不管是日本的網友也好,應該每個國家的網友都會有開倍速這樣的現象。倍速的目的是為了節省時間。再一個原因是想看的視頻太多,講求“性時比”?;ヂ摼W的發展為了迎合人們的需求,卻與審美鑒賞能力關系不大。
本書由倍速展開各方面的思考與討論,在閱讀過程中,有多處描寫會引起我的共鳴:是這樣沒錯,原來如此……學習作者愛思考愛探究的優點,以后自己要少刷視頻,多看書呀。(作者:小李)
2、正如作者在全書結尾時著重提到的觀念,“任何新事物都會在剛出現的一段時間里遭受質疑和批判”,這本書讓我思考的,不僅是是否應該倍速看劇的問題,而是“有文化的守舊派”是否一直在限制學習者學習習慣發展的問題。學習的模式一直都在隨著科技發展而變化,信息爆炸的時代,已全然不應該用過往看書的方式要求每個讀者都捧著紙質書朝圣作者,也不能只當電影是藝術經典,每一幀都被反復鑒賞。
消費者為主導的社會,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消費喜好,甚至處理信息的能力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上一輩的電影受眾還受困于無法同時電影畫面和字幕的困境時,這一代觀影者已經能夠同時多線程處理不同類型的信息,這是學習者能力的成長,而不是對知識的“不尊重”。作者以客觀調查數據和理智的態度引導讀者審視倍速社會的種種變化,呼吁讀者大膽擁抱變化,以開放的態度重整學習的模式,這就是AI時代作為學習者應有的態度吧!(作者:星)
《二胎記》
毛利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本忍不住讓人通宵讀完的精彩育兒筆記,作者用麻辣幽默的筆觸將二胎家庭原本繁瑣,一地雞毛的生活賦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光芒。
因為自己也是一位媽媽,和作者在懷孕初期時常描繪的心理細節一樣,原本都以為二胎應該是作為過來人駕輕就熟、絕不會翻車的一次養育體驗。但通過作者對二胎懷孕到養育的各種場景和生活細節的描述,還是讓人感嘆二胎家庭的hard模式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雖然養育工作是繁重而瑣碎的,無論是對于佛系養娃,時常掉鏈子的隊友,還是母親的冷靜而突如其來的嘲諷,兄妹間的不斷涌出的矛盾,作者仍然對生活和家人都賦予了極大的熱愛和包容,在這些讓人忍俊不已的文字背后,是作者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身邊人無盡的愛的表達。(作者:Sandy)
《車墩墩野事記》
周穎琪著/光啟書局
在上海幾年都不知道雙層的松浦大橋,還有車墩的影視城……看這本書以后有去走走的沖動。作者把喜歡大自然付諸行動,同時也走了一條前人沒有選擇走的路,一切都在自己摸索探路,一邊驗證自己的知識,一邊填補上海周邊野生動物觀察的空白。最近觀鳥特別火,這本書正好大大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齙牙兔)
《春鳥:國木田獨步經典作品集》
國木田獨步著,羅嘉譯/光啟書局
被書封吸引,拿到手后就立馬讀起來。我習慣先翻到書的最后一頁——知道結局往往比開頭更重要。國木田獨步,與多數小眾的日本作家一樣,我都不是很熟悉,知道他只活了三十七年后,內心兀然生起哀傷。哀傷,似乎也是這部經典作品集的基調,對自然的詠嘆、對無法參透人生的苦悶,它與“怨恨”截然不同,又有一絲美麗而明艷的色彩藏在里面。全書選取了國木田獨步14篇代表作,《武藏野》《兩個少女》《湯元溫泉》《春鳥》……無論選篇、翻譯,還是裝幀設計,都看得出編者的用心。我尤其喜歡《武藏野》,貌似《四月物語》里松隆子在原野上手捧的就是這篇。反復閱讀幾次,無限感慨,如此甜美、淡雅、朦朧的文字似乎就從自然中長出。這本書適合下雨天,或者假期閱讀。(作者:雪落道人)
《制造寵物:支配與感情》
段義孚著,趙世玲譯/光啟書局
作為一個喜歡養寵物的人,這本書——至少書名很對我胃口。慢慢讀下去,愈發覺得精彩,許多敘述與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擴大了“寵物”的概念,家里的貓貓狗狗、自然的園林盆景、乃至很多人(婦女兒童、侏儒丑角等弱勢群體)都可以被定義為“寵物”,進一步被“改造”“修剪”“去生命化”。制造寵物,其實就是運用權力和情感去支配、控制,把對方工具化、玩物化。有時候聯想到職場和家庭,竟會細思其恐——我是誰的寵物?我又豢養了誰?(作者:業玉)
《十四只灰色紙折象》
顏燕著/華夏出版社
書名有些抽象略讓人費解,讀完書封上的說明,感慨其中的無奈與心酸,這是作者與孤獨癥兒子的成長故事。孤獨癥,網上是這樣介紹:起病于嬰幼兒時期,以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局限的興趣、刻板與重復行為方式為主要臨床表現,多數患兒還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發育遲滯。這本書原生態展示了東東媽媽與孩子一路走來的歷程,從不理解、不承認到接受干預、積極應對……最終孩子邁過坎坷,就讀早稻田大學。
這本書不厚,讀起來虐心又勵志,其中,東東媽媽與特殊教育老師的交換日記更是像釘子一樣扎到我心里,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也許就是這樣吧。再說自閉癥,雖是一種病態,但也是一個標簽,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也會不斷成長,我們應該堅信孩子會親手撕掉自己身上的標簽。(作者:林樹生)
《我在上海開出租》
黑桃著/廣東人民出版社
剛讀完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遞》,又跳進黑桃的《我在上海開出租》,內心按耐不住,真想寫一本《我在廣州xxx》……說笑了,能把個人經歷付諸筆端、成書出版,需要的可不只是經歷。
說回這本書,沒有那些華麗的文字與套路,挺好讀,關于上海各色各樣的故事,樸素地呈現在面前。又賴于作者詼諧幽默的筆風,讓那些真實故事變得更加動人。我很喜歡這類草根寫作,充滿著野生野長的氣息,卻又不失力量與勇氣。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觀察上海的新視角,城市的構成,不只有那些宏大敘事,還有充滿煙火與人情味的點點滴滴,往往后者跟讓人動容。(作者:玲兒)
《制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
安東尼·加盧佐著/馬雅譯
廣東人民出版社
非常滿意和喜歡這本關于消費主義的書,很慶幸有這樣的書陪伴左右。此書從第六章開始講到人群心理學和調察記者扒糞者muckraker到第八章內容都是前所未有的披露吧。就是一直以來媒體和廣告避而不談,叫人故意忽視的大量銷售和控制技巧。
一直記得有一篇文章講家鄉一家陶藝二廠的興辦歷史,他們在擴張期間招的人都是農民,農民以半工半農的形式上班。很不可思議的半工半農,就像遺傳學被忽略的分支一樣。如今有更多理性消費者的話,世界已經生產了這么多消費品,舊衣舊書舊的工具房子……如果方便獲得,人們的意識也相應改變,從需要別人羨慕和更高的地位象征到理性的消費,到時候消費主義可能還是存在,但是大部分人可以選擇不做消費者。(作者:齙牙兔)
紅樓夢的讀法
葉思芬著/華夏出版社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之作,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細膩的人物描寫,使其成為無數讀者心中的經典。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閱讀葉思芬的《紅樓夢的讀法》不僅讓我對《紅樓夢》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為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葉思芬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紅樓夢》的結構、人物、主題等多個方面,尤其是她對文本細節的敏銳觀察和獨到見解,使我受益匪淺。她提出的讀法不僅關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關系,更強調了對文化背景、作者意圖以及文本內外的聯系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這種方法啟發了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僅僅局限于故事表層,而是培養他們從更廣泛的角度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此外,葉思芬特別重視文本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一點對中職學生尤為重要。她通過分析書中的經典片段,引導讀者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意義。這種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幫助他們在閱讀中獲得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在實際教學中,我借鑒了葉思芬的讀法,設計了系列的讀書活動和討論環節。例如,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生更深入地體驗《紅樓夢》中的人物情感和命運。此外,我還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作讀后感,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傊?,葉思芬的《紅樓夢的讀法》為我提供了寶貴的教學參考,使我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紅樓夢》的世界,享受閱讀的樂趣,獲得精神的成長。(作者:Tian)
《弱勢溝通:細品中國人的說話方式》
肖陽/華夏出版社
一本工具書,職場人表示很受用。曾經對“說話的技巧”嗤之以鼻,如今我逐字學習。這本書貫通古今,以如何溝通為內核,以36計為手段,輔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和精選的職場、商場精彩案例,讓人找到人與人溝通的密碼。其實說話好聽,不只是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結合場景,要遇圓則圓、遇方則方。生活中的我,是一個不善溝通的人,更準確說,是不懂溝通的技巧,往往直來直去,很在意自己的表達,而忽視了對方的感受。讀完這本書收獲頗多,首先是要不吝贊美,激發對方的好感,樹立同理心。其次是交流的時候,多從對方角度思考,先利他再利己,也許簡單的幾句話就能逆轉局勢。(作者:雯雯)
《梅前雨后》
永井荷風著,羅嘉譯/光啟書局
收到書,特意去查了作者永井荷風。日本小說家、散文家,明治文學唯美派代表,嗯,很對我的口味。本書收入了永井荷風的4篇中篇小說,人物情節雖然不同,風格倒很一致,哀婉清麗、極盡絢爛,每個文字都像是用盡全部感官和全身力量寫出來的。喜歡他筆下的日本游女,小人物的命運曲折、榮哀浮沉,像一部日式老電影徐徐推進,雖然伴有蒼涼與頹廢,但也會有微光透出,予人明朗的氣息。讀完本這本書意猶未盡,已經下單了永井荷風的散文集,找個晴天期待一口氣讀完。(作者:雨岑)
03
除了交換書籍活動,很多讀者都知道我們還有免費共讀營,通過5天時間速讀一本好書,以播客的形式深入故事精微之處。下一期南周共讀營,你希望一起讀什么?剛上架的新書還是經典?歡迎在文末投票,你的建議將影響我們的決定。我們將在投票留言中,抽取2位幸運讀者,每人贈送一本精品新書。
《服美役》
毛拉·甘奇塔諾著,張亦非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豆瓣簡介:本書主要講述“女性之美”是如何被定義的以及現代審美觀形成的過程。制定“美麗”標準的階層是如何利用攝影、廣告、時尚雜志、電影等傳媒手段去宣傳標準統一的美。又怎么樣利用服裝尺碼、消費主義對女性實施隱性的“美役”壓迫……
作者簡介:毛拉·甘奇塔諾,意大利哲學家、專欄作家,播客作者。2022年獲得意大利“國家女作家文學獎”。
《食南之徒》
馬伯庸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豆瓣簡介:馬伯庸2024年全新長篇歷史小說。貪吃的漢使唐蒙來到饕餮圣地南越,沒想到卷入南越宮廷的政爭之中,南北對峙、族群隔閡……時局波譎云密,他能信賴的只有美食,能夠破局的也只有那顆追求極致美食的心……
作者簡介:馬伯庸,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
《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
楊苡口述,余斌撰寫/譯林出版社
豆瓣簡介:本書是五四運動同齡人、西南聯大進步學子、翻譯名家、百歲老人楊苡的唯一口述自傳。從1919年走向今天,楊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國櫛風沐雨、滄桑巨變的百年。時代與人生的淬煉,凝結為一代知識女性的天真與浪漫之歌。
作者簡介:楊苡,原名楊靜如,一九一九年出生于天津,所譯《呼嘯山莊》系最流行的中譯本之一。二〇一九年獲第七屆南京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早安,怪物》
凱瑟琳·吉爾迪納著,木草草譯
花山文藝出版社
豆瓣簡介:這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回憶錄,在書中,她回憶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五位來訪者。這五個人在童年時都曾經遭遇過嚴重的心理創傷。他們像是一個謎,一個要經過好幾年才能解開的謎。他們前來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希望解決生活中迫在眉睫的問題,但其實他們的痛苦早在許多年前就埋下了種子……
作者簡介:加拿大籍心理治療師、《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著有《離瀑布太近》《瀑布以后》《回到陸上》和小說《誘惑》等作品。
《翦商》
李碩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豆瓣簡介:本書主要講述華夏文明的萌生與轉型。從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頭文化)的出現,到三千年前商朝的滅亡、西周建立,時間跨度一千余年。
作者簡介:李碩,青年歷史學家,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和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歷史地理研究。
你還想推薦哪些書籍?
或者想加入免費共讀營,
點擊下方二維碼,添加下方小南微信,
更多精彩活動期待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