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道:古道如織,聯通未來
“道”之一字,深奧至極,廣博至極。
《爾雅》有言:“一達(注:通行方向)謂之道路,二達謂之歧旁?!薄暗馈弊植粌H意為行走的路途,更特指方向上的確定和唯一。因此《荀子》進一步解釋為“循道而不貳”,將“道”字從具象的道路深化為哲學上的規律原理。
回溯千年歷史,無數史詩傳奇皆如沉沙入水,而鐫刻于歷史寸陰尺璧之上的,是吐故納新,納容萬物的東方智慧,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在溝通交流中不斷前進的大國之道。從先秦的開山鑿石,到兩漢的文明叩問;從唐宋元明的西行與遠航,到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大國之道聯結著中華與萬國,貫通了古時與今日,已然與未然。
如何將如此深廣的理念具象呈現出來,這便是南方周末攜手五糧液推出《大國之道》系列專題視頻試圖做到的。
上古之道,山河相連
《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在與炎帝世系斗爭后,曾巡游天下,“披山通道”,這是關于中國早期道路修建的記載,揭示著道路的開辟對“天下一統”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古蜀道便承載著類似的意義:巍峨的秦嶺一直橫亙在關中與蜀地間,而至晚在商周時期,蜀道便被持續開發,“秦塞”被逐步打通,兩大區域開始頻繁交流,最終形成的蜀道“北四道南三道”,將中國西部連為一體,而以關西等地為主體的“大關中”區域也迅速崛起,成為秦帝國的根基所在。
及至秦志存統一之時,地方官員對道路的修建尤為重視,秦派遣至蜀地的太守李冰曾以火燒之法,于僰道開山,打通了四川宜賓與云南曲靖間的山石隔阻。秦一統六國后,這條通道被進一步開拓,被稱為“五尺道”。這條狹窄的通道關聯蜀滇兩地,并令華夏與西南邊陲外的地域交流成為可能。
宜賓市筠連鎮犀牛村五尺道。
五尺道與古蜀道的開辟與拓寬,是大國統一時各地由道路而聯結的縮影。秦修建云陽(陜西淳化附近)至九原(內蒙古包頭附近)的直道,以加強北方邊防;修建“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的大型馳道,將全國連為一體。這些道路經過漢代的修整延展,形成超過三萬公里的道路總長,為“五里一郵,十里一亭”的郵傳制度奠定基礎。這些道路猶如神經纖維,令軍報與政令消息得以迅速傳達,而在此基礎上,大國得以統一與崛起,并將目光投向更遠方。
西漢鑿空,文明相遇
西漢建元年間,年輕的張騫率領上百人,從長安出發向西而行,踏上了他那名垂千古的鑿空之旅。在經過河西走廊時,他被匈奴扣留長達十年之久,卻不失漢節,最終伺機逃脫。他帶領部屬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和時為大月氏征服的大夏,又過蔥嶺,取道瓦罕走廊與青藏高原的羌中地區,卻又不幸被匈奴俘虜,直至一年后匈奴內亂,才得以逃回長安。
雖然這次西行并沒有達成說服大月氏女王聯合西漢抗擊匈奴的目標,卻開啟了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重要一步,中國人第一次明確地知道,在河西走廊更西方的遙遠地帶,有大宛、大夏等璀璨文明的存在。這些被稱為“地中?!钡漠愑驀?,將為西漢帶來馥郁的香料與琳瑯的寶石,也將為西漢帶來足以抗擊匈奴的重要作戰工具——汗血寶馬。而與之交換的,是中原文明精美的絲綢、瓷器,來自蜀地的筇竹、美酒與茶葉。
于是一條繁盛的商道依托綠洲與水源逐漸成形,而在絲路的交通樞紐帕米爾高原,其咽喉之地喀什,于一次次中西溝通中勃興為商道都會,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玉之城”。
喀什古城風光。(視覺中國/圖)
在張騫兩次西行后,另一條重要道路也被提上了計劃,漢武帝先后派出唐蒙、司馬相如等官員前往蜀地,在五尺道的基礎上修建了一條連通蜀地與身毒國(今印度)乃至西亞諸國的道路。而在東漢時期,這條名為“蜀身毒道”的對外交通要道終于建成,并成為了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尺道所在的四川宜賓,至今仍是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的要沖之地。
唐宋商貿,物富匯通
當絕嶺危巒與萬里黃沙通過一條條道路產生聯系,當文明古國以使者與商旅的千里足跡為紐帶,絲路商業便蓬勃興起,并在中國古代商業高速發展期——唐宋時期達到巔峰。
產自羅馬的馥郁玫瑰、被譽為“黑黃金”的胡椒、營養豐富的蠶豆……無數新奇的商品通過絲綢之路流入中國,其中尤為有趣者,是絲路上曾出現過的一種名為“酒杯藤”的西域植物。據《古今注》記載,酒杯藤的花朵形如酒杯,花心能存水,可酌酒而飲,花瓣上生有天然花紋,日光一照,花朵中的美酒晶瑩剔透,更神奇的是,酒杯藤的果實有清香解酒的妙用,絲路附近的人們往往提酒在藤下“摘花酌酒”,再以果實解酒。
酒杯藤的趣聞,側面反映出不同文明對美酒的共同關注。李白有詩云,“胡姬壓酒勸客嘗”,在唐代,以粟特人為主的胡商成為了販酒的主要力量,他們在長安城中售賣佳釀,并以胡旋舞等歌舞助興,形塑著唐人飲酒風尚。雖然當壚賣酒的是“胡姬”,可售賣的酒卻不限于“胡酒”,更有來自中國本土的佳釀。在蜀地,一種名為“重碧酒”的瓊漿玉液于文人群體中名聲遠揚,杜甫曾在詩中提及飲用此酒的絕佳體驗:“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在公元782年,重碧酒甚至俘獲了唐德宗的心,他親自下詔,將重碧酒作為官方專供酒,從此,重碧酒美名遠播天下。
唐代重碧酒,便是如今中國名酒五糧液的前身。
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呼應的,是宋元明時期無比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因海上絲路而興盛的宋元第一大港——泉州。自漢代伊始,海上絲綢之路便溝通著中國南部與東南亞、印度、歐洲諸國,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今泉州),常常停泊著“大海船百余艘,小船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泉州的街道上摩肩接踵,令這里成為那個時代的世界文化聚點。
遠航的海路拉長了人們的視野,也將人類的命運連成一體,每一次貿易與出海,都深化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通,而共同繁榮的大國之道也得以綿延至今。
當代發展,重塑城市
文化交融的古老道路,令古人的腳步逾越秦漢的萬里關山,踏過絲路的綠洲黃沙,飛渡海上的恣肆波濤,挾起千年的濃郁酒香。而古時與現代、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國之道,則突破了蝕金銷玉的時光限制,令海納百川的文明從古至今生生不息。
我們走過宜賓、廣元、喀什、泉州,城市講述著古道上文明對話的古老故事,也呈現著長期文化交融下的當代和美新貌。
宜賓三江口。(視覺中國/圖)
在廣元翠云廊古蜀道,劍閣柏見證著古道上天人共生的傳奇。在明代,劍州知州李璧“官民相禁剪伐”的規定,明晰了對古道樹木的保護規則。而在當代,這些古樹名木得到了更為細致的照顧,人們采用現代化的數字信息管理方式,將古樹保護責任落實到人,令這些矗立千年的古柏得以長存。
在絲路樞紐——新疆喀什,古道的文化交流為這里帶來了融西域與中原風俗為一體的獨特氣質,也令這里成為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023年,喀什機場游客吞吐量超過335萬人次,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入這座玉石之城,品嘗石榴與甜杏,在香料的濃郁芬芳中飲一杯美酒。
泉州的活態非遺,則是融合古今的寫照。宋代的航標塔,與晝夜明亮的當代飛天迎賓城雕遙遙相望;妙音仙女銅像手中的南音樂器,似乎正奏出活態非遺的樂音,縈繞在這座現代都市上空。
如果說廣元以古柏映照生態保護,喀什以異域風情展現著文化共生,泉州以活態非遺奏響了古今交融,那么千年酒都宜賓便是以酒為媒,以美酒這一超越國別的共同語言,征服世界的味蕾,中華文化的魅力也隨之遍傳寰宇。
回溯古道,追往知前
“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p>
重走大國古道,便是重新梳理中華文明對外交流、經濟合作的歷史,從中提取自古延續至今的對外交流之道。站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金色十年新起點,以腳步丈量大國之道,親身體驗中國對外交流的成果與細節,這是一種實踐,也必將帶來認知上的升級。
不忘來時路,方能向遠行。古老的道路將區域連為國家,又將中國與世界聯結為命運共同體。只有踏上這條綿延古今的大國之道,回溯上下千年的經驗智慧,方能錨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初心與深意。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