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長蕭條與1929大蕭條:兩次世界經濟危機如何打開潘多拉魔盒
蕭條時期的貿易戰不僅嚴重削弱了全球貿易體系,還成為誘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動因,更成為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管制的早期源頭。
責任編輯:陳斌
從經濟學比較優勢定理可以系統論證國家間自由貿易的好處。但正如我們常??吹降?,人們有很多理由來反對自由貿易,比如要保護民族工業,或者要保護國內幼稚產業。下面將為你展示的是,兩次大范圍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如何打開貿易保護主義這個“潘多拉魔盒”的。
19世紀“長蕭條”開啟了“潘多拉魔盒”
貿易全球化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常態,但是如果從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算起,也就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這一時期的中國,正處于明朝萬歷年間,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就實施的嚴格的海禁政策雖然有所松動和放寬,但整體上與自由貿易還相去甚遠。這也是中國在歷史上,遺憾錯過大航海時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大航海時代所開啟的西方殖民浪潮,以及貿易網絡的建立,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經濟聯系。這一過程從16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19世紀?,F代經濟的全球化,基本上可以從二戰以后算起,一直持續到今天。今天的貿易全球化,已經不僅僅是貿易,還有資本流動、技術轉移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融合。
貿易全球化的好處自然不必多說,但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經濟危機的問題,原來國際貿易不發達的時候,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大都是這個國家內部的事情,不會對其他國家帶來顯著影響。但是貿易全球化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牽一發而動全身成為常態。
說起經濟危機,我們熟知的往往是“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范圍跨越國界的經濟危機,通常被認為是發生在1873年的“長蕭條”(Long Depression)。
這場經濟危機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873年9月的維也納交易所危機,導致了美國澤依-庫克金融公司的破產,進而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恐慌和信貸緊縮。這場危機主要是由于重工業部門的危機,特別是鐵路建設泡沫的破裂,導致了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和大規模失業。
危機背后的直接原因,是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當時19世紀中葉,歐美等國家經歷了快速的工業化和鐵路建設熱潮,導致生產能力迅速擴張。在這一時期,鐵路建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市場需求并沒有跟上生產的步伐,導致了生產過剩。隨著鐵路建設的過度投機和投資泡沫的破裂,最終許多與鐵路相關的企業破產,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動蕩 。
經濟危機期間,鐵路股票價格急劇下跌,鐵路投資大幅減少,工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在美國,鐵路建設的停滯和鐵路股票價格的暴跌,直接導致了鐵路公司和工業界的資金困難,進而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這場經濟危機也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廣泛的影響,除了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受到重創外,還有俄國、意大利、荷蘭、瑞典、比利時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國家也遭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沖擊。
危機期間,各國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應對經濟困境。例如,英國在面對失業問題時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救濟金,廢除了自由貿易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建立了帝國關稅特惠制。而美國也經歷了大規模的企業倒閉和失業潮,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措施來穩定經濟,同時也調整了其國際貿易政策,包括提高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外國競爭的影響。
因為當時阿根廷經濟以初級產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