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為何成為惡魔與暴政的代名詞?“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周人的真正成就,在于制禮作樂,奠定了后世華夏文明的禮樂基礎。

出于政治合法性的考慮,周人贊美歷代商王大戊、武丁、祖甲等人的偉大,堪比周文王,他們敬天保民,修德尊禮,是有德之君(《尚書·無逸》)。但商代最后一位國王商紂,則必須被妖魔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罪惡被“層累地”疊加到商紂身上。

責任編輯:陳斌

《論語·子張》:“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處)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弊迂暿蔷⒅髁x者,一直向上看,自我期許也很高。他說的這段話,也帶有濃厚的精英主義色彩,要君子都向上流奮斗。

在周人和后世的敘事話語中,商紂王是邪惡與殘暴政治的代名詞。在漫長的歷史演繹過程中,這個歷史人物逐漸變成了一個符號象征,不再是一個具體的活人,而是“魔鬼”的代名詞。

焚燒玉器、牝雞司晨與酗酒的指控辨析

實際上,商紂王的很多行為,在殷周之交的時代,并非屬于喪心病狂的罪惡發作,而是被包裝的結果。例如,東周文獻中多次提到商紂王俎醢侯伯的行為,其實并非是他個體人格的殘暴,而僅僅屬于一種殷人政治文化的古老傳統(王暉:《自序》,《古文字與商周史》,中華書局,2003年,第10-11頁)。

他的很多行為,都可從殷人的宗教文化禮儀角度來獲得理解,如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他戰敗自焚時,佩戴了大量的玉器。實際上,這種焚燒玉器的行為,便有古老的傳統,能夠追溯到文明起源前夜的良渚文化,那里有許多玉璧都遭受過焚燒(南京博物院、汪遵國:《良渚文化“玉殮葬”述略》,載《文物》1984年2期)。正如張光直先生所說,商紂佩戴玉自焚,與此種古老的傳統有密切關系(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第62頁)。

再比如,周人指責商紂“惟婦言是用”,而實際上,通過對甲骨卜辭的研究可知,殷文化中有貴女和重視母系的習俗,商代女性亦多參與政治活動。商紂之政謀及婦人,并非道德敗壞,而是習俗使然(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5-391頁)。

至于酗酒的指控,則亦屬于殷文化的傳統而已。還有學者甚至認為,紂王的瘋狂行為,可能是因為商代晚期青銅器鉛含量可以高達百分之二十,導致慢性鉛中毒的妄想癥和狂躁,以及腦病或精神病等(童恩正:《酒與商代的滅亡》,載《歷史知識》1989年5期;朱彥民:《商代社會的文化與觀念》,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544-547頁)。

當然,紂王被符號化的情況,顯然不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