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冷與17世紀全球危機:氣候變化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社會?
誰釀就了17世紀的這場總危機?如果將這場“總危機”拆分為“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話,那么可以說,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顯著的,“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則只能稱為近代科學興起之前的神秘主義。進一步說,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饑荒、瘟疫、地震的“一次打擊”,而繼之而來的戰爭、革命、叛亂就是“二次傳導”了。從這個意義講,氣候變化確實是在重塑人類文明。
責任編輯:陳斌
“全球變暖”或“氣候變化”在當代是個熱門話題,與之相伴的“環保主義”則早已不止是話題而已,而是已經上升為公共政策乃至于意識形態的地步,持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認知與行動。
對于“全球變暖”以及隨之而來的各項環保政策,坊間甚至已經區分出“信者”(believer)與“不信者”(non-believer)這樣準宗教的詞匯,以此描繪不同人群對這一準意識形態的態度。諸如“惱人的真相”(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書名)與“你怎么敢”(環保少女格雷塔之語)這樣的“名句”(catchphrase)已經進入流行文化領域,支持者與反對者都能從中得到某種精神共鳴。
縱觀人類歷史,“17世紀氣候變化”就恰好處在人類工業化的前夜,這次氣候變化帶來的“大災難”“總危機”,恰好可以為一個爭訟不休的問題提供參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究竟誰影響了誰?而對這個問題的解答越是深入,對這場史上氣候變化的研究越是徹底,就有助于更好回應當代的環境問題。
全球變冷與17世紀全球危機
“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是它的學名,“全球危機”(Global Crisis)是它的后果,“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是它的屬性,“全球變冷”(Global Cooling)則是它的效應。這就是后來載入史冊的“17世紀總危機”(General Crisis)。天災、饑荒、瘟疫,戰爭、叛亂、屠殺,成為這次“總危機”的多個標簽。
作為歷史學命題的“17世紀危機”,是霍布斯鮑姆于1954年發表的《17世紀危機》中正式提出的,相關文章又在1965年以《1560—1660年的歐洲危機》為題結集出版。不過,事后研究永遠比不上當時人的記載觸目驚心??v觀17世紀的世界,各國文獻都留下了大量猶如世界末日一般的記載。
1623年,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目睹瘟疫暴發的慘狀,寫下了“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的不朽名句;1627年,德國人漢斯·赫貝勒在《日記》中說,“這個冬季是如此之嚴酷,在所有人的記憶中都是前所未有”;1653年,歷史學家讓-尼古拉斯·帕里瓦爾在《黑鐵世紀短史記》一書中描述說,“群山噴火,大地動搖,疫氣彌散,連綿不絕的豪雨讓河流泛濫成災”;中國史籍也記載了明末各地的慘狀,尤其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情況,“北畿、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浙江、三吳皆饑”,出現種種“人相食”的極端情況,一向富庶的江南地區也出現了“江南素無”的“蝗旱之災”。
17世紀的全球文獻也都留下了有關全球變冷的記載:冰雪倒灌,作物歉收,饑荒肆虐,瘟疫橫行。瑞士歷史學家倫沃德·齊扎特在1614年形容的那句“奇譎詭異、接踵而至的天氣變化”一語成讖,為這個黑暗世紀的氣候異常預作了注腳,全球變冷給歐亞大陸乃至新大陸的人類都上了一課。
連結歐亞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