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品市場行情不好:部分緣于其洗錢功能正被比特幣取代
藝術品是洗錢的重災區。以前,我們時常會聽到,某個不知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又拍出了天價?,F在這樣的新聞越來越少了,大概率不是因為人們不愛現代藝術了,而是因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出現了。
責任編輯:陳斌
收藏家馬未都的公司突然裁員80人,這一消息在網上引發關注。這樣引發物議的裁員,背后或有不止一個原因,但大環境的因素是確定的:當下古董、文物的行情不好。行情不好和當下經濟形勢有一定關系。但還有一個被低估了的原因恐怕是,古董、文物的洗錢功能被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新技術取代了。
當然,這不是說馬未都的公司存在洗錢,而是說當古董、文物、藝術品收藏行業的某些功能,受到新技術的沖擊,對這些物品的需求隨之減少,它們的價格也會受挫。
毋庸諱言,古董、文物、藝術品行業,的確存在洗錢現象。2023年2月,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反洗錢和反恐融資國際組織“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就發布《藝術品及古董市場的洗錢和恐怖融資》研究報告,揭示了藝術品和古董的洗錢風險。隨著中國藝術品和古董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很多不法分子通過買賣、投資、炒作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