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石窟守護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鄭潔 方迎忠
四川省安岳縣千佛寨石窟,守護人楊仁玉。守護千佛寨13年以來,她每天都在佛像前幫游客點燈祈福
石窟藝術傳入中國后,從魏晉至盛唐,在北方形成兩次造像高峰。安史之亂過后,中原地區在經濟發展和宗教熱忱上再難支撐石窟開鑿,而經濟穩定、文化延續的川渝地區,卻在唐宋期間開鑿出多如星辰的摩崖造像。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顯示,川渝地區石窟目前尚存八千多處,約占全國石窟總量的三分之一。
重慶市大足區普圣廟石窟,守護人龍運高(右)與老伴陳貴素。74歲的龍運高在這里守護了四十多年。在守護石刻的同時,夫婦倆會編織蒲扇補貼家用。龍運高說,等到哪天守不動了,他們就動員兒子來接班
這些石窟不僅僅有以皇室為首的統治階層主持的造像,還有地方士紳富民等民間力量開鑿而成的,前者多靠近城市和交通要道,規模宏大,曠日長久,以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彌勒佛樂山大佛為代表;后者多開鑿于中晚唐及宋代,規模漸小,分布零散,常見于鄉村、農田、山林之間,以重慶市大足區、四川省安岳縣兩地的石窟為代表。
重慶市大足區千佛巖石窟,守護人黃光華(左)和鐘高然。64歲的黃光華在休息時會去周邊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