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三重奏:青城,召城,云中城

呼和浩特絕不只是吃肉天堂或者趕去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各地大草原和風景名勝的中轉站,這里農耕與草原文明的迭代碰撞與融合,須要撥開厚厚的歷史之草,才得以窺見——

責任編輯:楊嘉敏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第六女和碩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親王敦多布多爾濟;雍正年間于歸化城正北八里修建了號稱“西出京城第一府”的固倫恪靖公主府,院落五重,殿堂三進,以大青山為屏,扎達蓋河與艾不蓋河環繞,以曾經占地600畝的規模成為國內唯一保留完整的清代公主府邸。雍正元年被兄長雍正帝加封“固倫”的恪靖公主,自然只知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而不知蒙古語中“青色之城”音譯而來的“呼和浩特”,這個今天網絡上戲稱念起來就像燙嘴的地名了。

青城,不只有青色

“青色之城”不只有青色——正是在多樣甚至可稱繁復的色彩譜系里,看似鐵骨錚錚的青城,蘊藏了對文化的極大包容——鄂爾多斯大街兩側,寶爾汗佛塔與嘉慶年間初建的漢傳佛教寺院觀音寺兩兩相對;清真大寺與天主堂只隔一條路,兩者距離不過300米。雖然2006年才建成的寶爾汗佛塔實在算不上古物,但據說其中供奉各類佛像2000余尊、擦擦(泥制小佛像、小佛塔)70多萬個、《甘珠爾》大藏經1100多部;眾多朝圣者和游人圍繞的白色大塔高高聳立在濃藍天色下,佛塔上的大眼睛,讓人聯想起尼泊爾著名的博達哈大佛塔。

呼和浩特寶爾汗佛塔、觀音寺、大召寺,共同構成的城市天際線夜景。  視覺中國 圖

呼和浩特寶爾汗佛塔、觀音寺、大召寺,共同構成的城市天際線夜景。 ?視覺中國 圖

相較嶄新而潔白的寶爾汗佛塔,通體巧克力色的天主堂就堪稱“老古董”了,1924年建成的這座磚石建筑看起來平凡無奇,卻以高達30米的鐘樓,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整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這里氣派的正堂、莊重肅穆的氣質,每每成為婚紗攝影師的必然選擇。與天主堂隔街可望的清真大寺,色彩更可謂豐盛。

如今游覽清真大寺,須從側門一個大牌樓下進入。步入其中,禮拜堂、食堂、浴室,皆頗有生活氣息。被各路游客占據的是正殿,殿門朝東,灰色主調的建筑上,門窗及裝飾皆以網絡上戲稱的“Tiffany藍”為主色——但其實細細觀之,清真大寺的用色比Tiffany更帶有藍綠的深邃;三開拱門上方裝飾以金色經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紋樣,裝飾布局工整對稱、莊嚴肅穆,使這座可以容納五百多人聚禮的建筑充滿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又兼容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神韻。

許多人站在正殿前的“月臺”上,不僅為了拍到正殿門楣上方阿拉伯文裝飾的金綠牌匾,更為了拍下大寺東南側高三十余米的宣禮塔——“望月樓”。這座1933年建成的六角攢尖頂高塔形如竹節,共分五層,下面四層使用磚砌,頂層為木構亭式頂;第三層正西面有漢文和阿拉伯文書寫的“望月樓”;據說在塔內沿78級螺旋木梯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風貌可盡入眼底,足可以賞心悅目。

作為呼和浩特最早且最大的清真寺,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清真大寺,因其濃郁的“Tiffany藍”、中式亭臺樓閣與伊斯蘭風格裝飾,成為呼和浩特不可忽視的存在,在灰色主調的街道上獨樹一幟,“一切設施,木石、雕琢、丹雘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