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學校三弟子
在蔣經國百年冥誕的紀念會上,馬英九、李登輝、宋楚瑜悉數出席,李宋兩人更是10年來首次同臺,當他們向蔣經國的遺像三鞠躬時,想必會有難以盡言的況味。
2009年4月13日,在蔣經國百年冥誕的紀念會上,馬英九、李登輝、宋楚瑜悉數出席,李宋兩人更是10年來首次同臺
“你等會”
1984年2月15日,臺北中山樓。國民黨二中全會正在召開,蔣經國的辦公室離會場不遠,從舞臺左邊的小樓梯走上去就可以看到,辦公室備有床鋪,多數時間,蔣經國躺在那里休息。中常委們都在觀望,究竟是誰從那個小樓梯走上去,誰又走下來,每個人都期待被蔣經國找去,這意味著有機會升遷。其時,蔣經國正為他就任第七任“總統”尋找一位副手,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的李登輝獲得了上樓梯的機會。
很多年后,李登輝回憶說,“后來我有機會當上‘總統’,做一些事情,最重要的瞬間,就是二中全會獲得‘副總統’的提名。”從那時起,李登輝在“蔣經國學校”開始了漫長的“潛伏”,他即將全面參與臺灣的民主化與本土化之路,并在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在李被“欽定”后,臺北政壇開始流傳一個段子:在那次會議上,蔣經國進洗手間時,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追至走廊詢問蔣經國屬意人選,蔣經國說“你等會”,結果這句浙江口音濃重的“你等會”,被蔣彥士誤聽為“李登輝”,并且利用這個空檔轉告給了諸位中常委,于是李登輝順利被舉手通過。笑話歸笑話,卻也能夠反映出當時國民黨精英心目中李登輝的分量與形象。
參考資料:
彭懷恩《從政成功到馬英九:臺灣政治變遷史》,(臺北)風云論壇,2008年
若林正丈《蔣經國與李登輝》,臺北遠流,1998年
王銘義《該出馬時就出馬——金魚缸里的馬英九》,(臺北)商業周刊出版公司,1998年
李登輝《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張炎憲等《李登輝先生與臺灣民主化》,(臺北)玉山社,2004年
李登輝1923年出生于臺灣淡水,1940年代,作為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的熱血青年,曾兩進兩出共產黨,1950年,在島內大環境的壓力下,他主動辦理了自新手續,從此長期受到政治監控。1971年,受本省及外省友人的強力保薦,加入國民黨。此前,李曾遭警總約談17小時,詢問持續一周,“足證蔣經國曾經企圖澄清一些疑慮”。1972年,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時年49歲。在此后的十幾年中,李登輝雖歷任臺北市長及“臺灣省主席”,但一般人對他的印象,仍不過是個受益于“吹臺青”政策(1970年代以后,在本土化運動的壓力下,蔣經國拔擢體制內的臺灣籍青年才?。┑霓r經專家。
李登輝自己則早有預感,1983年7月,他在國民黨中常會提出工作報告《省政府向下扎根的做法》,就獲得蔣經國很高的評價。李登輝后來回憶說,“后來他為什么放心讓我去當‘副總統’,我的想法是,第一,他沒有想到自己會這么早過世;第二項,就我看來,蔣經國多少受到他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他選擇我,可能是認為我和他具有同樣的思想,是真正可以做事情的人……而且當時要求本土化的氣勢很強,他只能加強臺灣的本土化,這樣國民黨才能生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