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走進深圳校園!連開72場科普講座
2024年7月13日到14日前沿科學創新大會,在深圳市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河套科創中心成功舉辦,來自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的青年科學家和院士大咖匯聚深圳。利用這一難得的契機,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了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科學第一講活動。
在活動期間,這些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家,走進深圳市中小學校、科技場館、青少活動中心、博物館等場所,一共開展了72場科普講座。內容包括人工智能、對地觀測、火星探測、太空探索、生命健康等,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學科領域,給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帶去了科學的聲音。恰值學期結束,很多學校也把科學第一講活動與學校的散學典禮相結合,希望通過講座激發同學們對科學的興趣,在暑假期間繼續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通過科技、教育、人才的一體化發展,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中小學生是科技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階段,科學家是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人群,讓科學家走近青少年、走進中小學與一線老師和青少年學生面對面交流,不僅帶去最前沿的科技進展,帶去科學發展的歷史脈絡,還能帶去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科學的態度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2024年7月14日下午,參加前沿科學創新大會的科學家們還舉行了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論壇,這是由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發起的活動,始于2016年。來自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圍繞科普科教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為了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做好科學普及,羅會仟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張宇識特聘研究員(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周炳紅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趙曉苗主任醫師(廣東省人民醫院)、張志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和張培君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等,一起重點討論了一些關鍵問題:如何應對網絡上的科學謠言,如何評估科普產品的科普效果,網絡科普作品同質化了嗎?通過討論,大家認為,倡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對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要努力創作優秀科普作品,避免科普產品同質化,要趕在謠言發生前主動發聲,消除網絡謠言產生的土壤。
為了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鄭永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序茅研究員(蘭州大學)、吳寶俊博士(中國科學院大學)、童海云高級教師(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劉勇研究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張志會研究員、徐瑩瑩高級教師(深圳市寶安區西灣小學)等,聚焦科學教育的關鍵問題,重點討論了中小學科學副校長應該怎么做? 科技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如何合作? 如何培養合格的科學教師?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科學教育? 通過討論,大家認為科技工作者要與教育工作者密切結合,做好科學副校長,幫助老師提升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與會者認為,讓科學教師走進中國科學院和高等院校的實驗室跟崗學習實踐,認識科學本質,是培養合格科學教師的重要途徑。與會者表達了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應用中的擔憂。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幫助教師完成閱卷、出題、備課等工作,有助于減輕教師負擔;另外一方面,在教育場景中應規范人工智能的應用,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增加思考深度和學習專注力,避免產生負面效應。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