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門學子“爆改”鄉村:和老農打交道是基礎學問
一群專業被調劑而學農的年輕人,正主動進村下田,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近距離打起了交道。
然而,初到小院,誤會時有發生。上門調研被農戶當成詐騙,用掃帚“請”出;凌晨三點做雨后水樣采集,被農戶以為“偷魚”,報送警察局……對于渴望在農村天地大展拳腳的初生牛犢們來說,挑戰才剛剛開始。
太陽從北回歸線開始南移以后,大理的暑氣越來越濃。
傍晚的微風從洱海拂過后,會順勢帶起地面上蒸騰出的一絲熱氣,迎面撲到劉琳臉上,與她一起的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師姐吳馨俁在不遠處檢查著洱海里的采樣裝置。夾雜著泥土青氣和水汽的觸感,提醒著她們,田地里的勞作會在太陽落山后結束。
研學團成員和吳馨俁(中)一同去體驗水渠治理工作。(《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圖)
這是近日上映的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中真實的一幕。當初一群專業被調劑而學農的年輕人,正主動進村下田,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近距離打起了交道。
在距離洱海1000公里開外廣西隆安縣的一家養雞場里,來自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95后博士生張浪關掉了與養殖戶老林的聊天頁面,起身收拾當天的實驗資料。夕陽染透了辦公室窗戶露出來的那片天,明天又會是一個好天氣。
近幾年,“新農人”這個詞匯,隨著社交媒體話語的不斷滲透,逐漸走向大眾視野。田間地頭上,劉琳、張浪這樣的農學生的身影越來越多。村落里一間小院,幾棟錯落的平房,既是他們安身立命之處所,也是他們“解民生,治學問”的基地。
類似這樣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廣袤的中國農村里,正在不斷復制。被冠以“科技小院”這一稱呼的農研項目,自2009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及其團隊在河北曲周創立以后,如今,已拓展至全國31個省份千余個村莊,成為我國農業科研教學的重要一環,連接著象牙塔和試驗田,無限拉近了學術科研和農事生產的距離。
把一群農學專業的研究生派駐到農業生產一線,遠離城市,扎根泥土,和當地農人一樣生活,當一個個青年學子,開始真正地關心糧食和蔬菜,究竟能給他們、給農民、給農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一座座科技小院,在農學生和老農戶的一次次雙向奔赴中,給出了答案。
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古生村的田地蔓延在山水之間。洱海在右,蒼山在眼前。
時間撥回到一年前,生長在城市里的姑娘劉琳第一次來到位于古生村的科技小院,跟著師姐一起下地干活。2021年10月開始籌備,2022年2月正式揭牌,由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從最初的一個發展至如今的9個,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像劉琳一樣的農學專業學生。
古生村科技小院(圖為受訪者提供)
古生村的田地被劃出方方正正的地塊,劉琳的科研陣地,就在這里。在城里的時候,水稻、小麥、蠶豆、馬鈴薯……只是一些出現在餐碗里的食物名詞,來到古生村,參與糧菜周年輪作大課題后,這些作物開始有了具體的形狀與意義,成為她生活里的一部分。
盡管一直學的農業,但是只有真正的彎腰耕種后,劉琳才對“靠天吃飯”有了真切的理解。旱雨分明的兩季,讓科技小院的諸多農事工作,猝不及防。暴雨淹地,蟲害,當地農戶的經驗來得比教科書里的許多內容更實在,跟著他們,劉琳扎扎實實地學到了不少種植技術。長長短短的招呼聲,見證著劉琳與農戶關系的一點點親近,也在與他們同吃同住的240多天里,劉琳真正地覺得自己走進了鄉土中國的深處,感受到土地的溫度。
“來這里之后,發現每天都過得有點莫名其妙,總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又覺得十分充實”,剛到大理的時候,劉琳幻想過不少閑暇的光景:穿著漂亮的小裙子,去傍晚的洱海邊吹吹風,和師姐聊人生談八卦。但真實的生活里更多的是,師姐帶著她,穿梭在不同的田埂間,衣裳被化肥和污水滋得滿身都是。
2023年開始讀研的吳馨俁,到古生村的時間比劉琳晚幾個月。初來科技小院時,吳馨俁的行李里有滿滿一箱的裙子和化妝品?,F實情況和劉琳一樣,吳馨俁研究的方向是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的精準控制,日常的工作就是收集各種水質樣本和在溝渠里撈垃圾,厚厚的打撈服一穿就是4小時以上,再精致的妝容也遭不住汗水的“洗刷”,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些工作,她干脆直接把漂亮的裙子封箱。
“農業的魅力比穿裙子、做美甲大多了”,融入科技小院的兩個女孩兒生活技能顯著提高,過去爬個樓都喘,現在騎三輪車,修抽水機,扛肥耕地全部都不在話下,日復一日改變著土地的她們,也在潛移默化間,被土地改造。
對于遠在廣西的張浪來說,科技小院的生活帶給他最直接的改變是,微信名從中二少年改成了“小張”。設立在廣西富鳳農牧集團里的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是過去4年時間里,張浪待得最多的地方。從碩士到博士,張浪在這里的主線任務一直都是——養雞。
剛到科技小院時,張浪還有些稚氣未脫,對比廠里其他技術員,不論是抓雞還是實驗解剖,張浪的動手能力都稍顯欠缺。勤能補拙,與養雞場里30萬只雞朝夕相處,最不缺的就是鍛煉機會。摸雞,抓雞,有時候還要摸糞,是張浪剛到小院時最基礎的工作。
“手上基本沒有好的地方,被雞啄的,揣的,被雞爪抓的,各種傷口?!标懤m解剖了上千只雞以后,張浪笑稱,“身上有了一種雞害怕的氣味?!睆埨酥饾u成長為養雞的半個專家。
抓雞、摸雞是張浪(右一)剛到小院時最基礎的工作。(圖為受訪者提供)
“小張”是村子里的養殖戶對張浪最常見的稱呼。過往轟轟烈烈的城鎮化浪潮下,農村已經不是年輕人的應許之地,不論是廣西還是云南農村,留守土地的農民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鮮少看到年輕人的身影。扎根農村的科技小院里,進進出出的幾乎全是年輕的面孔,仿佛時代浪潮里逆流而上的小船,前赴后繼地為靜謐的鄉土,輸送技術與活力。
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157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積極參與,牽頭建設了1800多個科技小院,先后有2700余名研究生指導教師、產業專家,和1萬余名研究生參與到科技小院的建設和運行中,將課堂與實驗室搬到村屯農家,深入了解農業、農村、農民,與中國鄉村命運共振,產生責任感、使命感,因地制宜地在實踐中交出不錯的答卷。
新老農人“碰撞”不斷
在科技小院,除了助力農村產業振興、農民增產增收以外,每一個入駐的年輕農學生,都需要應對同一個課題:取信于“民”。
在村子里沉淀了兩年半,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門幾乎是天天敞開的,農民有事就直接走進來。小院的會客廳里,常常有串門的阿叔阿嬢,坐在一起嘮嘮嗑,吃吃瓜子水果,聊聊最近萵筍的收成如何,有時候巡地看到了誰家的小蔥長銹病了,學生們就會一溜煙小跑到家門口,吆喝一聲,提醒農戶及時打藥。
“相處久了,(和農戶的關系)其實更像是親戚、好朋友,他們遇到了問題,就會直接來找我?!眲⒘找蔡谷?,這種和農戶的“零距離”,來得其實也并不容易。
初到小院,劉琳就聽師兄師姐們分享過不少被農戶“挑戰”,甚至“招架不住”的時刻。從教室轉向田野,劉琳也鬧出過笑話:由于配肥時對每一種肥料的克重都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一度讓一起管地的阿嬢非常不解,認為這群文文靜靜地大學生們,是在用肥料“造原子彈”。
因為不理解,在最初的磨合里,誤會時有發生。上門調研被農戶當成詐騙,用掃帚“請”出;凌晨三點做雨后水樣采集,被農戶以為“偷魚”,報送警察局……然而,對于渴望在農村天地大展拳腳的初生牛犢們來說,與農戶們在認知上的分歧,往往更容易讓他們沮喪。
經年累月地與土地打交道,老到的經驗是歲月饋贈給農民最大的底氣。偶爾在種植時遇到問題,農學生們可能還需要問老師,查文獻,不少老農已經一眼看出癥結所在。一邊是“科技理念”,一邊是“務實經驗”,碰撞不可避免。
基于古生村的生態發展考慮,劉琳所在的課題組計劃給農戶的土地做減肥處理,分發自主研制的肥料的時候,不少農戶對這些“免費”的化肥,持懷疑態度。面對小院同學們的殷切,臺下的阿叔阿嬢們,要么回避眼神交流,要么就默不作聲。
相較于同齡人而言,已經算是很擅長養雞的張浪,對此也感受頗深。養雞場合作的村莊里,大部分的農戶都有幾十年的養殖經驗,哪怕在給雞服藥這件小事上,農戶們也有自己的堅持。盡管張浪反復囑咐農戶一定要堅持完整療程,但仍有不少農戶,一看到雞有所好轉,就隨時擅自停藥,由此引起的病情復發,農戶也堅持是“小概率事件”。
張浪在村里和農戶交流經驗。(圖為受訪者提供)
古生村科技小院集群的負責教師、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金可默,在鼓勵受挫的學生時,一直強調,沉心做事,說服農民接受新技術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成績說話”。有了令人信服的成果,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與農戶的關系,自然而然也就發生“逆轉”,信任就是在不斷的促增產促增收中建立的。
幫助養殖戶們優化了發酵床技術后,張浪給農戶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技術員和農戶們不僅會主動找他請教難題,還會在吃飯、打籃球時,熱情地喊上“小張”,籌劃著替他介紹對象。
給土地做減肥實驗的動員大會幾乎要在沉默中結束的時候,一個阿嬢找到劉琳她們說,看到學生們來到古生村這么久,一直在認真做事,所以愿意相信她們一次,配合做實驗。
“認真做事”,是對這群農學生們最大的肯定。了解農民在干什么,知道農民想要什么,科研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萍夹≡旱某蓡T們,自然懂得不會有“無緣由的信賴”,因此總會通過各種“笨拙”的方法,向農戶們袒露真誠。
金可默教授看過一篇學生日志,學生概括小院生活的日常,叫做“逼i做e”,意味著小院的學生,首先要能“沖出去”,再“i”的人,與農戶打交道的時候,就得變“e”。厚著臉皮串門、蹭飯,一起跳廣場舞,找話題嘮嗑,主動下地幫忙,發揮大學生特長,輔導小孩寫作業,給留守的孩子普及健康知識……靦腆的農學生們沒有放過一絲機會,滲透進當地農戶日常的點滴。
古生村科技小院工作日志。(圖:白未可)
越來越多的農學生被農戶邀請到家里吃飯,夾雜著白族方言的對話里,聊到的內容越來越多,聽說吳馨俁來自黑龍江,小吃店的老板娘心疼她路途遙遠,平日生活里對她格外照顧。農忙的時候,心疼這群曬得黝黑,挽起褲腿就往地里沖的年輕人,有的老鄉直接“好言相勸”,讓他們改個行。
“我兒子大專生都不愿意干,你們這些城里來的孩子到底是為什么呢?還個個都是碩士生、博士生、大學的導師?!鳖愃频脑?,張浪也是從本科一直聽到博士。一個讓當地老鄉想不到的情況是,相當一部分來到小院的學生,就讀農學的原因是專業調劑。
于無聲處默默耕耘了十幾年的科技小院,慢慢地讓這些學生對農業的態度產生顛覆性變化。根據培養計劃,大多數的農學生,進駐科技小院學習的時間周期,是1-1.5年,研習結束后,他們會帶著實地積累的經驗,再次回到學校,準備著人生新的航程。
張浪做好了在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畢業的打算,畢業也要繼續“干農業”;吳馨俁已經很久不做美甲了,除了過年回趟家,其他的時間,她一直都在小院駐扎;劉琳今年考研失利,做好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她毅然決定二戰中國農業大學。
泥土的氣味和觸感,只要經歷過,就沒有人會輕易淡忘。當初被調劑而被動選擇農學的年輕人,這一次,主動選擇在農業這條路上走下去。
“世事不難,我輩何用”
走好農業這條路,很難。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田園牧歌的生活圖景,在當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里,暫時是一種美好的期許與想象。對于堅定要當“新農人”的這群年輕人而言,“三農”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情懷,一種自身價值的體現和一份對時代的承諾。
2022年,科技小院的團隊針對古生村的現狀,做了一次全村大調研。團隊摸排一圈下來,實際接觸到的人數不足千人,僅為在冊人數的一半,意味著近一半的人選擇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年輕人,可能連20個都不到。那些上了年紀,缺乏工作技能的農民,基本只靠去鄰近的縣城,打零工來討生活。
情況在科技小院入駐后,慢慢有了好轉。借著文旅的東風,古生村的民宿事業發展得有聲有色,不少回歸的農民在經營民宿的同時重拾起鋤頭,翻動起自家菜地。但是農業也講市場供需關系。2023年,萵筍銷售的盛況引得今年不少農戶跟風種植,產量過剩,不僅價格急劇下跌,還因人力不夠,收割不及時的話,只能爛在地里。
村民李叔的緊急求助,在科技小院得到了及時的響應,年輕人們紛紛帶上頭燈,連夜行動,八個人埋頭苦干兩個多小時,總共收了約一噸重的萵筍。然而,按照當時的市價,這批耗費將近4個月的心血照料的萵筍,最多能賣到300塊錢。
幫李叔收完萵筍,研學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在田間閑聊。(《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圖)
“谷賤傷農”,李叔的遭遇,實則是我國眾多小農戶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世事不難,吾輩何用”,金可默老師的微信簽名,很長時間掛著這8個字。兩年的小院生活,讓她感覺自己已經是農戶中的一員,被邀請到村上的酒席,掛著大紅花,參加老鄉的上梁儀式,這些鮮活的記憶,組成了她和學生們在古生村的生活,也讓她們能夠“切實感受到農戶的難、農戶的不易、農戶的善良、農戶的不理解、農戶的憤怒”,了解了這些,一個科研工作者,可能才能真的踏上征途。
金可默在中國農大當學生的時候,就聽說過科技小院,來到古生村之前,她的人生一路都在科研道路上飛奔。金可默大量的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做實驗,看數據,寫論文,越“卷”越不快樂。和大多數的科研海歸一樣,金可默心里,始終有一種對國家的責任感,一直想做點“大”的事情。
2021年,金可默個人研究進入瓶頸期時,張福鎖院士和大理州政府簽訂了戰略協議,創建了古生村科技小院,致力在保護洱海生態的前提下,助力鄉村振興。這場被稱作“洱??萍即髸稹鞭r研探索,重新喚起了金可默的斗志,“到一線去,做為國為民有用的事”。
和她的導師張院士一樣,金可默從此和科技小院有了羈絆,她也想成為老師那樣的人,能夠把科技小院扛在肩上,扛得更穩。因為他們都相信,這顆在大理洱海畔燃起的農研星火,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國家樣板”,一個可以被復制推廣的鄉村未來,一個讓農民不再艱難的未來。
還有很多路要走,也有更多的力量需要參與進來。
鄉村振興,不只是農民的事,也不只是農業科研人員的事。農業、農村、農民,需要被更多人看見。拼多多甘當這個“破壁人”。
自2020年開始,科技小院引入了賽事機制,通過以賽促研,交流推選科技強農優秀案例,推動全國科技小院創新創業并可持續發展,而拼多多也連續兩屆作為賽事支持方,一路助力高校學子興農強農建新功。未來,拼多多將加大對科技小院的支持,發揮平臺優勢以助力農研創新與轉化,鼓勵更多青年投身農業,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2024年1月,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拼多多杯”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決賽在云南大理順利閉幕,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廣西大學廣西興寧富鳳雞科技小院均順利摘獲一等獎。農學生深耕農村的豐碩成果,也反向為科技小院,吸引來更多目光。
科技小院已經向前行走了許多步,而“破壁人”也希望小院模式走深走遠,走到更多人面前。
2024年6月24日,拼多多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上映,直接將鏡頭聚焦到洱海邊的古生小院,記錄一群“農門學子”與土地有關的甘苦,真實呈現青年學子扎根農村一線,深入基層,走到地頭,看這間擠滿年輕人的小院,如何鏈接起城市與鄉村、學子與老農、校園和市場、生活和生態以及夢想和現實。
研學團在“十個勤天”農業公司大棚,探討農業新技術落地應用、農業農村發展等問題。(《出道吧!科技小院》供圖)
在節目播出的兩個月前,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評出了“最美科技小院”和“最美研究生”。張浪是50位“最美研究生”之一,在他看來,“發現農民的實際問題,真正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更重要?!蓖ㄟ^節目,他看到更多科技小院的農學生同伴們正各顯神通,幫助農民把經驗轉化成農業技術的積累和沉淀。
“看到農民兜里有錢,我們臉上也有光?!?/span>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