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臺灣社會
人民已不像過去那樣,因為生活的改善就對政府感恩戴德,他們變得更富裕的同時,也變得更聰明、理智。
1980年代是臺灣全面起飛的年代,無論是經濟、科技、藝術、出版、電影、流行音樂,都表現出高度的創造力。
人民求知若渴,知識性的雜志、書籍和在職進修皆風行一時,而且受到廣泛的討論。過去“藏富于民”的做法,逐漸形成了“藏智于民”的結果。
如此噪動的社會,反映在政治上一樣是生動有力。1977年,因桃園縣長選舉發生了“中壢事件”、1979年非國民黨人士在高雄游行引發了“美麗島事件”,接著反政府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受政府管制的雜志如雨后春筍,內容許多是批評政府或揭露蔣家的秘聞。盡管有些是明顯的胡謅,但在政府公開的打壓下,反而激起人們一睹為快的欲望。許多文化商人冒著被封館關門的危險發了大財。
對于異見人士的活躍現狀,大多數的國民黨人士一開始馬上聯想當年在大陸的情形,并主張用強硬的手段對付。起初蔣經國也想嚴厲鎮壓,并且慣性地認定人民會站在他這一邊,然而這一次人民并不必然會站在他這一邊。人民已不像過去那樣,因為生活的改善就對政府感恩戴德,他們變得更富裕的同時,也變得更聰明、理智。
這批新興的中產階級,在政府與異見人士之間常常扮演著中立的角色,其是非的評判標準,仍然是根據他們本身的利益。社會變得更多元,涌現了許多類似消費者、環保、婦女、傷殘者等中間組織,社會管理的專業分工也比過去細膩,因此過去那一套由政工人員傳達指示以統一行動的方式,也成了社會進步的阻礙。過去滿懷理想、朝氣蓬勃的政工人員,現在已是中年人了,他們不像過去那樣受到尊重,他們的指示不再被理所當然地接受。
事實上,在更多人的眼中,政工人員看來像是無一技之長、只會官場逢迎而且一旦丟了工作就沒地方去的可憐人。他們退出歷史舞臺的時機已日漸成熟了。
大致上,中產階級要求更開放、更專業的政治和社會管理規范,因此他們會支持異見人士的沖撞。不過同樣的,如果異見人士丟石頭、燒車子,他們也會強烈譴責,并立刻站在政府這一邊,因為社會動蕩同樣威脅他們的利益。
因此,中產階級要求在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基礎上,開放政治民主,這種特性會促成政府持續開放,同時也迫使異見人士在體制內進行和平改革,并接受他們所參與制定的法律的所有規定。
本文節摘自《歷史照片的歷史問題》一書,秦風著,文匯出版社2003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