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眼里的蔣經國
平民化的這種特性,乃是異數,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沒有一個人學得會,因而那是人格的一部分,它是自然流露,不可能為仿效。
南方朔 臺灣知名政論家
到今年1月13日,他已逝世滿21周年了。猶憶蔣經國活著時的最后歲月,那時臺灣民主運動勃興,他這個當權者自然成了廉價的最大箭靶。也被說得一文不值!他的政治是威權政治,他是壓制民主和白色恐怖的元兇,他是外來政權的代表,他的治理靠的是特務統治。但所有這些不堪的負面評價,而今又何在?
在他逝世的21年里,臺灣領導人已三度更替,但無論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有哪一個可堪與蔣經國想比擬的?于是,蔣經國自己無言,但歷史及后來的人有言,在所有的民意調查里,蔣經國都是遙遙領先他人的最優領導人。這不是臺灣人對威權時代有鄉愁,而是在經過20多年的歷史淘洗,人們終于驚悟到蔣經國當然不完美,但卻是相對最好的領導人。
在他最后的20年里,蔣經國身體力行,把親切、平凡、不做作、以民為本的樸素政治風格完全體現。他和蔣介石完全不同,老蔣多少都還有一些宮廷封建的身段,而左翼出身的他,卻完全不同。他沒有幾套西裝,住家極其樸素,他經常下鄉,可以隨便在小攤飲食。今天臺灣的政商圈都講究排場,他完全沒有這一套,更別說什么打小白球,家人有喜事就像王子公主一樣搞奢華了。平民化的這種特性,乃是異數,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沒有一個人學得會,因而那是人格的一部分,它是自然流露,不可能為仿效。
李敖 臺灣著名作家、政論家
今年4月1日(編者注:李敖此文寫于1990年8月1號,節選自《李敖新文集》第一卷,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馬英九在所謂“蔣經國先生的思想行誼與事功學術討論會”上發表了一篇所謂“學術論文”,標題是《蔣經國先生與復興基地建設》,里面說了許多與“學術”無關的肉麻話外,還寫了許多根本不實的馬屁“論文”。
例如馬英九奉承蔣經國,說蔣促進“文化建設的推動”。其實三四十年來,扼殺開明進步人士“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憲法第十一條)的,不是別人,正是蔣經國。
例如馬英九奉承蔣經國,說蔣“晚年”推動“重大政治改革,如解除戒嚴、開放組黨、開放大陸探親等措施,更為臺灣地區的政治發展,奠定了歷史性的里程碑”。其實蔣經國在“青年”、“壯年”、“中年”的幾十年時間里干的是什么?豈不正是在大力厲行戒嚴四十年嗎?豈不正是在鉗制組黨——扼殺“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主”(憲法第十四條)嗎?豈不正是在禁止大陸探親——扼殺“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憲法第十條)嗎?
諸如此類扼殺憲法上人民權利義務的,始作俑者,固是蔣經國的老子,但是真正執行人,卻是蔣經國自己。蔣經國在臺四十年,他有四十年的機會,又有三十年的機會,又有二十年的機會,又有老子死后二十年的機會,他都毫不把握,最后,在四十年的強人統治之后,在死前幾個月里,在衰病侵尋中,在美國人一再壓力下,只不過虛晃幾著,搞一點開放黨禁、報禁、探親的噱頭,一點換湯不換藥的解嚴戲,就備受馬屁之頌了,這叫什么比例!又叫什么公道!
有人說:“看人只看后半截。”蔣經國既然宣布開放這個,解除那個,我們就該與人為善,稱贊稱贊??墒俏艺J為,稱贊任何人都可以,但不能背離事實與真相,蔣經國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幾個月才來了一點憐香惜玉的噱頭,我們豈可輕予認定?風騷四十年后才宣布(注意:只是宣布而已)老娘洗手不干了,這種最后幾個月的“從良”,為時也未免太短一點了吧?
胡忠信 臺灣知名電視評論員、倒扁四人組成員
蔣經國已死了21年,但從各種民調顯示,蔣經國仍高居政治人物聲望的第一名,這位集中國宮廷、俄羅斯共產主義、美國民主價值、臺灣本土經驗四種文化于一身的謎樣人物,正如金字塔旁的人面獅身像,永遠是一個難解之謎。
蔣經國有中國宮廷的城府計謀,有俄國式的冷酷與豪邁,又有向美國民主認同的學習精神,他的理想在臺灣落實,使臺灣走向政治民主、市場經濟與公民社會。過世前一年蔣經國自許:“我也是臺灣人。”如果沒有蔣經國提拔李登輝,是否有后續的民主化與臺獨浪潮,這些“后設歷史學”(what if)的假設,就留待歷史學者去論辯吧。
蔣經國有一句名言:“今日不做,何時做?今日不做,明日就后悔。”以蔣經國傳人自居的馬英九,最需要“反思”的地方不正是蔣經國的意志、勇氣與決心?“經國周”很快就過去,紀念活動以后,馬英九必須面對的挑戰與困境,正是領導力、執行力、公信力,這才是避免“神格化”蔣經國,實事求是、往前邁進的精神所在。
馬英九 臺灣地區現任領導人、曾擔任蔣經國英文秘書
從追憶經國先生到思考臺灣未來,區分了兩個時代的傳承、演變、差異以及政策基礎所做的思辨。英九追隨經國先生6年的時間中,看見他為政的內斂、沉穩與自省,深刻體會到高瞻遠矚、慎謀能斷、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意義。
經國先生生前說過許多話,但關鍵并不在于那些話的字面意思,更不在于誰跟他最近、聽到最多以及“最得到真傳”。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那個時代成功的因素,并在分析過去與現在的異同中,取得再進步的力量。經國先生是人,不是神,我們不必把他神化。我們紀念他,是懷念那一個滿懷希望的時代,那個時代畢竟已經遠去,但是時代的精神卻長存。后繼者應有效法他的雄心,臺灣才能更上一層樓。
我們可以說經國先生是一位威權時代的開明領袖,他一方面振興經濟、厚植國力,一方面親手啟動終結威權時代的政治工程。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對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傅國涌 大陸學者
蔣經國從默認民進黨到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并不完全是被動的、無奈的抉擇,更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想法,而是經過了相當時間的醞釀。蔣經國之所以走到這一步,有國際的背景特別是美國的影響,有島內民間反對運動持續不斷的抗爭,民意不可違,還有種種錯綜復雜的客觀因素,但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他個人主觀上的誠意和努力,他的胸懷、眼光和氣度,他身上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所給予他的重新創造歷史的勇氣。
疾病纏身的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他要向歷史作出交代,給島上留下一個和平轉型的空間。這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務實,他在生命最后時光的大手筆,成就了一個政治家的美名,成全了那塊飽經患難的土地。有的時候,特別是關鍵時刻,一個處于關鍵位置的政治人物,他的取向、選擇往往能決定歷史的走向。
李鐘琴 作家
蔣經國的不同凡響之處,在于他敢想敢做,有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更有定國安民的能力。
蔣經國“辣手摧花四十年”固然應該譴責,但他晚年“憐香惜玉”,并由此帶來百花齊放、春色滿園,當然應該予以認定。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其經國先生之謂乎?
蔡英文 民進黨現任主席
蔣經國是歷史人物,外界的評價有正面、有負面,國民黨要紀念蔣經國先生,沒什么意見,但如果拿蔣經國來做政治消費,甚至有人說是造神運動,則是很不應該的事,這是消費歷史人物,也是浪費社會的整體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