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龍:基于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的企業ESG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2024年7月12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辦。本屆論壇以“科技引領 碳尋未來”為主題,與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共話“雙碳”戰略下的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在當天論壇上,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SISD執行院長、零碳學院院長、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張亞龍以《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轉型》為主題發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張亞龍(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SISD執行院長、零碳學院院長、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智庫專家)
首先大家會想:新質生產力是個什么樣的邏輯體系?概念都清楚,背景也清楚,那它的邏輯體系是什么?其次,新質生產力和現在談到的碳、綠色、責任,它們之間到底有沒有快速打通和推動的事情?這就是我今天交流的主要話題。
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背景,我為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新質生產力從提出到現在形成全社會的焦點,總共不過一年的時間,但它的內涵非常地豐富。豐富到什么程度?很多學者在做很深的解讀,比如把新質生產力解讀為“新”“質”“生”,每個字都要拆解。我今天重點和大家分享的是“新”。
“新”,這個詞要投影到我們所說的新技術、新模式等八個方面,而在這八個方面,科技創新首選其中,也是我們最關心、最關注的一點。
新技術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比如,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你未來希望在一座什么樣的城市去生活?你的技術是否具備將來為城市賦能的能力?有太多的技術,一個社區,大的類別到小的分節將近上千項,所以這些新技術是未來社會發展進行創新的關鍵。
我給大家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一個城市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我們結合全球很多好的城市樣板做了梳理,總結了這個可持續發展城市畫像,其背后大概有197項指標。為了簡單一點,我們整理了它的一級、二級指標,通過幾個案例和大家進行分享。
相信深圳是很多同學畢業后的心儀之地,因為這是可以讓你把夢想變為現實的城市。深圳非常注重科技,被認為是中國的硅谷,不僅是某個學科、某個產業,深圳整個城市都在按照科技創新的大邏輯在推動。在這當中,我們需要看到新質生產力所催生的新科技、新技術必然會帶來新場景。
深圳是未來之城,目前承載了280多項綠色的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在這個場景下,有政府推動的新模式,也有企業開發的新業態,還有我們所說的產品催生的新賽道,所以說這座城市是新質生產力最好的樣板間,也是最為真實的呈現。國際低碳城片區投資規模一百多個億,但它承載的是整個這座城市對未來綠色低碳、可持續、高質量等所有關鍵詞的具體投影。
另外,我還要分享一個新模式。目前我認為只有深圳能夠把環境修復這個老話題做成這么生動的新產業。玉龍填埋場是深圳也是全國最大的環境修復項目,在2024年6月剛剛動工。這張圖是垃圾填埋場修完以后的產業圖,將來就是這個樣子。
請大家思考一個平時不愿意思考的話題:靜脈產業如何能變為動脈產業?何為“靜脈”產業?我們所說的綠色板塊很大一部分比例都屬于大氣、固廢、水等技術、業態,它們伴生的是城市的靜脈。這個靜脈也是資本最鬧心的地方,因為項目不掙錢、項目周期長,因為其天然的責任邏輯導致產業發展相對要慢于動脈。什么是動脈?新能源、新材料,納米科技、量子、大數據等都屬于動脈,是屬于造血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靜脈產業和動脈產業二合一,希望大家可以關注。
技術從來沒有新舊之別,新技術只能說是方向性的新,還有研究的新突破、新發現。但我們還是要強調新技術,因為它是用技術在改變環境,用技術在實現低碳,用技術讓生活變得更加綠色、更加繁榮。
上面這張圖是一個社區,運用了168項技術,它從我們所熟悉的數字化,到我們不熟悉的微生物菌群,從我們熟悉的綠色出行,到我們不熟悉的零能耗的住宅改造,所有的技術背后都是創新的團隊思維。這個項目真正實現了城市綠色低碳的社區樣板,也是深圳第一個零碳社區,集中了剛剛所說的多項技術資源形成的創新,它的背后邏輯就是通過技術的創新應用改變城市的現狀,營造城市的未來,實現城市的低碳。新技術對于新質生產力落實到社區端時是非常具體,非常有可看性的。
至于新賽道是什么邏輯?大家都關注一件事情——就業,都關注將來你可能會做什么工作,都關注大企業在干什么。過去我們有很大的關鍵詞,叫做“中國企業責任”,正是屬于新賽道之一。為什么要關注企業?因為有了企業,所以城市才能改變,如果沒有企業,城市的改變是不可能的。
那么企業應該怎么樣做,需要從幾個維度去思考。首先頭部的概念,鏈主的概念,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大的跨國公司。
有幾個例子,首先是中國集裝箱,新質生產力給了它新賽道。大家去海邊就都知道,中國企業出口首先是產品走出去,產品走出去就靠海運,海運時就需要有集裝箱,全球50%的集裝箱都是中國產。一個集裝箱排5噸碳,如何變成零排放呢?需要做載具的重新設計。什么叫做載具?物品的移動全部都要用到載具。作為物流的受讓方,我們下個單,順豐就會把貨品寄給我們。但在順豐的體系里這是一個龐大的低碳物流的邏輯,因此如何讓這個龐大的物流體系實現低碳、零碳,同時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讓你能夠有更好的體驗感,這就是物流企業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中集把整個載具變成全新的空間設計,他們認為載具的邏輯就是空間的搬移和運輸,從低碳的角度看待未來低碳物流的產業,因此他們也孵化了一家新公司,這家公司前兩個月已經上市了。中集這樣的案例很多,有大量的企業通過碳管理進入到新賽道,進入到新業態,這是非常棒的。還有生物圈3號(原萬科總部基地),早在十幾年前被評為全國最好的LEED鉑金獎零能耗建筑。它背后是萬科這樣一家龐大的地產頭部企業,他們如何看待城市的建造,包括土地、空間還有住宅,又怎么和人與自然和生態完美融合。這是一個大題目,也是一個新賽道。
企業思考的是碳如何變成新產業,如何能把綠色金融、氣候變化投融資和城市的更新、社區的更新以及光儲充源網荷等能源的應用、高效地結合,催生新的上市公司、催生新的業態,讓新企業進入到新舞臺。
新賽道是企業左手牽氣候變化、右手牽企業治理,這也是ESG未來五年、十年最大的話題。如果企業不能把ESG引入到新賽道邏輯,如果企業的ESG還是定位在責任和付出的邏輯,那ESG也是不可持續的。但是換一個思維,如果用新質生產力的邏輯,把ESG納入企業的新賽道邏輯,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可以推動城市和生活的可持續。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然后是深能源的一個垃圾電廠項目。深圳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不僅是深圳,也是所有城市都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問題——垃圾圍城。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我們很少參與所謂的3R,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因為離我們比較遠,垃圾分類在小區和家里面都做不到,更何況把一座城市的垃圾搞好?但不能不管、不能不做。這個案例就做得很好。第一是技術好,技術一定要達到國產化率。我們強調國民的原創能力,這家垃圾電廠的技術超過國內99%以上的企業。第二是處理能力,這樣的項目在10年前的時候,相信很多城市是不接受,有排斥感的。為什么?大家理所當然地覺得垃圾焚燒一定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但你一旦了解以后,就會發現你認為理所當然產生排放的事情,也可以變得不產生排放。全深圳市2000萬人一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是7.5萬噸,卻實現了2020年—2021年垃圾的零填埋。所以像深能源這樣的企業,扮演了城市垃圾的運輸者和消化者,通過技術創新,在全深圳建立了5個大的垃圾發電廠,最大的體量老虎坑一天能燒掉5000噸垃圾,滿負荷運轉可以超額完成7000噸垃圾的焚燒。分享這家企業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你看到城市的所有改變、所有創新、所有新賽道,全部都是由企業來完成的,不可能有企業以外的第二個主體。所以我們講企業的成長性催生了對于新賽道、對于新質生產力的貫通能力。
還有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非常值得分享。雖然我在講一些企業的事,但希望能夠激發大家的思考,明白企業、社會、政府以及我們之間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我們過去全中國大概十年時間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治理黑臭水體。南方的河道黑臭水體治理非常要命,北方也一樣,黃河流域“幾”字灣包括長江沿線。如果不把黑臭水體治理好,我們的青山綠水是很難實現的,大家認為黑臭水體治理需要什么?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模式。如果沒有新模式,那么治理就會是高成本。
舉一個例子,我們深圳有一條著名的河,叫做茅洲河,茅洲河是深圳治理難度最大的一條河。為什么難?因為在過去河道兩岸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廠,它們的排放,明渠、暗渠一大堆,把水污染得不得了。這在工業化早期是城市很普遍的現象,長三角也一樣,大江大河兩邊一定布滿了各種企業,包括洞庭湖以及沿線的內陸湖。為什么?因為沒有水,工業就不能生存,我們清澈的水進入工廠出來后就是污染過的水。如果不做零排放的要求,如果不做水質凈化,達到一類、二類、三類、四類的劃定,那我們今天的水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南澇北旱的階段性損害。雖然花了一千億治理一條河,但河道兩岸生態資源得到恢復,釋放出來沿河兩邊各200米以外形成的空間資源、土地價值,經過測算將近萬億。這是很重要的投資學邏輯,也是我們在學管理、學經濟,在具體到一個城市項目邏輯下需要去看待的事情。這其中的技術依然重要,整個區域分布了大概四五個污水處理廠,但這個污水處理廠不僅處理污水,它還被改造成生態博物館,地上全部給改造成綠色、多功能、多用途,是對空間集約化程度最高的項目。只有通過新模式,結合新技術才能把新質生產力在城市中的新突破變得非常精準、可信。
在這些企業案例中,大家可以捕捉到ESG嗎?肯定有,因為我講的每一個項目都和ESG密切相關。但有這樣的人去解讀企業的ESG嗎?比較少。因為我們更多關注“企業為社會做什么”這樣一個柔性話題,沒有看到企業在改變自我的同時改變了一座城市,用自身的技術和產業優勢,甚至整個賽道優勢去為城市的綠色未來、綠色繁榮做其應有貢獻。
所以對于這樣的企業我們非常地鼓勵,也呼吁大家在真正意義上為它們助力。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企業,才會創造出今天或未來的新質之城。新質之城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我們過得很舒服,質量不能低,又一定是可持續的。
在過去的發展中,我們透支了太多生態資源、空間資源以及大自然應該平衡的資源,所以到今天為止我們反省、反思甚至回歸到應該有的發展狀態,在新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提出新質生產力。要求既然是面向新的,就不要用過去的眼光看,因為新的城市一定會有新的需求,一定會有新體驗。對于氣候變化、宜居、安全以及合作共贏、公平、正義,所有這些詞背后只有一個詞,那就是以人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