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的統馭術
“一個失去民心的政府還保什么本!如果你不執行這項政策,回去好了!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blockquote>
臺灣強人政治,在政治強人蔣經國手中終結,這是出自歷史的必然,或是偶然,恐怕連蔣經國都難以回答臺灣政治強人蔣經國辭世已經21年,在這21年間有關他歷史定位的討論,隨政局起伏變化,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蔣經國擔任“總統”期間,在臺北車站向群眾拜年 圖/秦風
蔣經國在私人餐宴上愛說笑話、愛和青年人熱鬧
“今天不做,明天后悔”
比如他晚年啟動的“催臺青”政策(大力提拔年輕人特別是本省人士)。與外界認為蔣是“干綱獨斷”決策者的形象反差甚大的是,蔣雖是位高權重的決策者,但對政務推動仍有力不從心之苦。若非親閱蔣的日記,令人很難置信蔣內心痛苦已到無可宣泄的地步。
具體事證如1972年,時逢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臺灣退出聯合國、蔣介石臥病在床,各種問題紛沓而來,在此期間,蔣經國的眼睛與腿疾因受糖尿病影響,已越來越嚴重。蔣強忍身心痛楚,積極處理迫在眉睫的危機,結果發現國民黨官僚群仍未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令蔣不勝感慨。蔣不得不啟用年輕官僚,配合本土化政策來改造國民黨,如晉用毫無行政閱歷的李登輝、宋楚瑜、馬英九等人,均是此時期的產物。結果誰都沒有料到李登輝、宋楚瑜、馬英九等人至今仍活躍于臺灣政壇,間接延續國民黨的香火。
從這則事例不難看出,蔣自知健康狀況出現問題,他看問題與處理政務都在和時間賽跑,蔣曾說“今天不做,明天后悔”,就是這種心境的反射。蔣經國經常下鄉探訪民情,回臺北后必然會告訴侍從人員“腿疾日趨嚴重,腳像針刺一樣”,侍從人員婉勸他減少下鄉行程,蔣則說:“算了,待在辦公室還是一樣痛,以后不要再講了!”從故事中不難發現,蔣是位意志堅定的決策者,也就是靠這股意志,蔣不顧元老、將領、官僚的反對,決心終結強人政治。還政于民。
許多人認為蔣經國是政治強人,但很少人能回答下列兩則問題:臺灣強人政治為何會終結在政治強人蔣經國手中?為何在蔣主政時代臺灣政壇不曾出現“夫人政治”、“侍從政治”、“太子政治”、“黑金政治”、“貪腐政治”?許多學術著作都曾對此問題有所探討,但提出答案總難以令人信服。有幾個事例,或許可供外界參考。
如蔣經國開放兩岸政策,許多人認為是因“老兵返鄉”問題而起。然而從許多資料顯示,李光耀絕對是關鍵人物。如李光耀某次訪問中國大陸,后來臺拜訪蔣經國,攜帶幾株槭樹樹苗,蔣經國指示部屬將樹苗栽植于官邸、陵寢內,蔣經國的細微動作,引起相關人士的注意,因為該樹苗顯然是來自大陸,蔣指示栽植的用意,表明兩岸關系解凍已指日可待。果不其然,蔣指令馬英九負責處理老兵返鄉政策,為兩岸關系未來發展預留伏筆。
再者如處理政務,蔣相當尊重部屬權責,有一次海軍總司令劉和謙簽報軍系人事晉升案,遭參謀總長郝柏村批駁。劉向蔣申訴,蔣找郝柏村當場下達指示,“人事晉升既是總司令權責,你應當尊重總司令權責,不能一個都不批吧!”郝回參謀本部旋即召見劉和謙,與劉溝通簽報人事。爾后郝、劉因政見之爭互不來往,但對蔣經國處理軍系事務的態度,頗表贊佩。
至于處理民生問題,為物價上漲蔣經國一度要求俞國華下臺,令俞嚇出一身冷汗。蔣當政時代相當重視物價問題,每天必看柴米油鹽糖及面粉的物價,這些都是與民生相關的民生物資。有一年因石油上漲,俞國華將石油價格向上調兩元,蔣經國看到電視報道立即約見俞國華,指示俞僅能微調一元。雙方為此事發生爭執,俞以政府保本為由,力主不能調回。蔣則說:“一個失去民心的政府還保什么本!如果你不執行這項政策,回去好了!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以蔣俞交情,為一二元而爭,爭的是民心,而非錢財,這在政壇的確是少見的現象,若非俞國華親口說出內情,外界實難理解蔣經國的堅持。
對于處理最為敏感的“政治問題”,當年臺大學生李文忠、劉一德兩名政治異議分子,為向“二二八事件”元兇彭孟緝抗議,于夜暗中在彭家外墻刷紅漆、題字,經情治單位追查,發現是李、劉兩位學生所為,案子送呈蔣經國,蔣僅問一句:“這兩名學生幾歲?”承辦人員具實以報,蔣雙手一攤說:“算了!”此事即從司法單位轉交學校處理。
蓋棺論定,為時尚早
上述列舉事例,多半發生于蔣經國執政晚期,有人說:“蔣經國愈老愈開明。”這句話僅是皮相之論。在蔣經國執政之初,對軍系與情治系統官員就很開明,蔣認為軍系與情治系統為封閉性團體,統馭起來不宜有“一言堂”現象,否則必會危及政權穩定。所以蔣在選任將領或情治首長前,相當注重他們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官夫人”對外活動。蔣常去部屬家中做客,只要看居家擺設及夫人舉止,蔣就明白此人能否重用。
如臺灣情治首長周中峰、葉翔之等人,均是蔣寵信愛將,有一次蔣出其不意地到周、葉家中做客,發現居家擺設改變,門前車水馬龍,蔣二話不說,旋即將周、葉二人調職,以肅官箴。以周中峰待人謙謹、葉翔之霸氣縱橫,都遭罷官之運,說明蔣經國統馭術有其獨到之處。
再者如王升,一生追隨蔣經國,對蔣他言聽計從,只因發言不慎,調職后毫不避諱結交賓客,為剪除王的羽翼,蔣不惜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將王遠謫巴拉圭。事后王雖多次上報要求返臺牙頤養天年,蔣不為所動地訓令王不得擅離職守,以免他回臺引起政壇騷動。從蔣處置軍情系統首長過程分析,他的個性有其陰狠一面,絕不因舊情私誼而影響政務運作。
蔣經國對黨務整頓最為無奈。由于黨務系統元老長年追隨蔣介石,論排班資歷,均較蔣資深,兼以元老們又與蔣宋美齡交誼不錯,喜透過夫人影響政治,搞得蔣經國不勝其擾。如時任秘書長張寶樹自詡擁蔣有功,有意進軍“立法院”擔任“院長”。但蔣不念張寶樹的擁戴之功,將張調任空有虛位的“資政”之職,逼張在“立委”、“資政”間作抉擇。待張辭“立委”,蔣則發布張出任“資政”,改由親信蔣彥士調任秘書長,以此整頓黨務系統?;蛟S是黨務系統樹大根深,蔣多次整頓均未竟其功,成為其腹心之疾,問題延續至馬英九主政時代仍未改善。顯示整頓黨務系統之難,連強人蔣經國都無法解決,遑論馬英九。
至于政務系統方面,蔣經國慣用霸氣縱橫的技術官僚擔當大任。當年李國鼎以一句“政府施政應圖利人民”,打動蔣經國。終蔣任內,他雖不喜歡李國鼎,但仍充分授權,使李國鼎得以推動臺灣科學園區,及產業加工園區,為爾后臺灣經濟發展開創20多年黃金歲月。
其實李、蔣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張,蔣約見李談經濟議題,蔣聽多講少;而李則堅持己見,為解決彼此的摩擦,李所上呈計劃,蔣會轉交俞國華等人參核,若俞等人認為計劃可行,就交由李國鼎執行。是以李國鼎在其回憶錄指出,他雖對蔣發展經濟構想并不以為然,但蔣能容忍他長達30年,他則充滿感激之情。以蔣李關系說明,蔣的用人絕非是“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就因為一句“政府施政應圖利人民”,K.T.李的英名流傳于外。此番“君臣”際遇,目前在臺北政壇已成絕響,令人頗有不勝唏噓之感。
臺灣強人政治,在政治強人蔣經國手中終結,這是出自歷史的必然,或是偶然,恐怕連蔣經國都難以回答。然而蔣終結強人政治,卻為臺灣帶來長達20多年的政治亂象,或許是蔣生前都無法預料的憾事,責任應由誰負?政客、人民或是蔣經國?
回首前塵,蔣經國若仍在世,他怎么看目前臺灣的政治亂象?蔣一定會說,清廉、勤政至多是官員基本素質,官員必須擁有與時間賽跑的智能,因為老病侵尋的蔣經國為改造臺灣,每天都與時間競賽直到油盡燈枯,憑借意志勇度關山,與年輕時代酒色財氣均沾的蔣經國相比,幾乎是判若兩人。若要蓋棺論定,為時尚早,除非史實公布,真實的蔣經國方能由史家做公允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