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可持續:企業雙碳行動觀察暨案例集(2024)》發布
2024年7月12日,由南方周末聯合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主辦,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辦。本屆論壇以“科技引領 碳尋未來”為主題,與相關領域學者、機構代表、企業高管共話“雙碳”戰略下的企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在當天論壇上,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員閆靜發布了《“碳”路可持續:企業雙碳行動觀察暨案例集(2024)》。以下為演講實錄:
閆靜(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員)
很高興代表南方周末CSR研究中心分享“雙碳行動案例集”這樣一份研究成果。今天是我們“南方周末社會責任月”的第一個論壇,中國企業責任與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已經創辦了三年,每年我們都在這個論壇上發布案例集,今年我們將第三次發布案例集。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總是發布案例集?連續三年了,這個案例集有什么新意嗎?現在我為大家解答我們持續做案例集背后的思考。
第一個思考,從全球范圍來看,從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2015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締約,再到2023年COP28迪拜氣候大會的召開,過去三十多年時間,全球一直在推進氣候方面的治理。COP28不僅全球盤點,重申了《巴黎協定》氣溫目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推動了全球氣候合作由“去碳化”的共識藍圖走向“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具體路徑。
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全球各國都在不斷承諾減排目標,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加起來已經占到全球的90%以上。從實際行動來看,實現氣候目標、加速氣候行動與合作對話成為當下全球各國的共同訴求。
誠然,共識之下的行動,還不能匹配現實中的氣候危機問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2023年排放差距報告:打破紀錄——氣溫創下新高,世界未能到達減排目標》發出警示,各國必須采取比目前在《巴黎協定》中承諾的更強硬的減排措施,否則到2030年全球將面臨2.5至2.9攝氏度的升溫。
第二個思考,我們看看中國企業現狀是什么樣的。自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以來,中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不僅構建了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而且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設定目標、對外披露“雙碳”信息等等。在對外交流中,大多數企業,基本都會圍繞兩個主題進行溝通:一是ESG,二是“雙碳”。
“雙碳”議題如此火熱,中國企業“雙碳”行動情況怎么樣?為了研究這一問題,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2022年專門開發了企業“雙碳行動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領導力、減排力、創新力、協調力”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從總體結果來看,中國企業的“雙碳”行動是需加速前行的。
從企業雙碳規劃來看,設定減碳目標已成為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的共同訴求。調研企業正在積極將外部期待轉化為實踐,但企業碳目標的雄心仍然不足。百強企業中,雖有87家公布了減排目標,但公布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的僅有25家,公布減碳強度目標的有13家,公布減碳比較目標的有10家,公布運營層面碳中和目標的39家。
而從目標設定到具體落實減排,其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只有48家企業制定了實現碳目標的詳細路徑。部分企業只開展了短期的減排規劃,對長期如何實現達峰與中和方向不明;部分企業只提及具體減碳措施,但未提出可衡量的階段性量化目標與預期成果。碳中和目標,還需要細化行動路徑。
從企業減碳績效來觀察,進展并不明顯。在92家公布碳排放數據的企業中,年度碳排放總量同比上升的有49家,下降的有43家。從排放強度來看,上榜企業中有1/3的企業碳排放強度上升,40.5%的企業單位產值能耗上升,說明上榜企業的減碳績效實際有所退步。
企業的減碳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依賴于能源、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低碳轉型作為大前提,也需要企業充分發揮能動性,從節能減排、能效提升、技術研發、產業鏈協同等多方面發力。從宏觀看,目前我國的發電能源仍有六成以上為化石能源,電網的平均碳排放量較高。從微觀看,企業的低碳轉型在前期需要進行經營方向的重大調整與大量的資金投入,并非能夠“一蹴而就”。
從創新發展來看,中國目前在綠色科技研發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基礎。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3年能源技術展望》報告,中國目前在全球清潔能源制造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綠色低碳的產能綜合占到了全球的65%。在我們的調研中也顯示,更多的企業開展綠色研發的實踐,有80家上榜企業開展了產品綠色設計;76家企業投資、支持了碳中和相關技術,56家企業開展綠色、低碳課題研究。
同時也發現,雖然在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我們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在儲能、氫能、碳捕獲和封存等領域,技術商業化和規?;孕枰L期的投資,創新需要與商業化并重發展。
兩年來的雙碳行動調查研究,可以看到企業的氣候承諾與減碳行動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低碳轉型需向深知深行邁進。作為一家媒體智庫,研究中心可以做什么?在過去的三年里,我們做了很多事情,給大家匯報一下
第一,我們搭建了一系列平臺,匯聚專家智慧,成立了碳中和專委會,舉辦了一系列的沙龍。第二,是尋找典型、總結經驗,這也是我們編制“雙碳行動案例集”的原因。我們要把企業好的做法總結出來,為其他企業提供參考借鑒。第三,我們研發團體標準、指導手冊等。無論是在碳中和管理,還是“雙碳”相關的傳播方面,都能給企業提供一些指導。最后,我們發揮媒體的優勢進行“雙碳”傳播。最近幾年來,我們對四十多家中外企業的高管進行了專訪,了解他們對碳中和的看法,以及他們作為企業領導面臨的“雙碳”挑戰和困難。
下面介紹一下我們的案例集。在過去的兩年里,經過征集和篩選,我們最終收編了30個典型企業在綠色運營、綠色產品服務、綠色工廠園區、綠色供應鏈等領域的減碳實踐案例,包括施耐德電氣、工業富聯、百威啤酒、華僑城、比亞迪、騰訊等,涵蓋電力、房地產、電子信息、汽車、釀酒、塑膠、體育用品等多行業。
今年案例集征集從1月份開始,與我們的合作伙伴——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深圳市龍崗區科創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等共同來征集案例集。我們說企業低碳轉型需向深知深行邁進,能源轉型和技術創新成為降低碳排放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們今年的調研內容也進一步聚焦于“雙碳”領域的科技創新實踐。
今年的案例集以綠色解決方案為主要維度。
首先讓我們看第一家企業,遠景科技集團。遠景在中國以及全球的風電行業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其真正的主營業務是新型能源系統解決方案,在他們的碳管理實踐中,遠景推行組織碳、供應鏈碳和產品碳三位一體的管理方式,自主研發的“方舟”碳管理系統作為數字化工具支撐著集團碳管理目標的成功落地,并影響和賦能供應商一起實現低碳轉型。要求重點供應商完成100%碳盤查、碳披露和碳管理。
然后再看一下軟通動力,軟通是一家知名的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商,我曾在20年前走訪過這家企業。如今,他們基于自身技術的深厚積淀和對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持續加大“雙碳”科技創新力度。在夯實碳管理能力底座的前提下,自主研發了碳智能管理平臺,開展多領域綠色實踐賦能客戶低碳轉型,實現了綠色技術與業務的創新與突破。
以下三家企業的特點在于創新層面的突破。其中,極熵科技的特點是引入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術,并基于極熵的數據海及特定客戶的數據庫進行能源系統的模型訓練與仿真分析,建立以數據驅動代替經驗公式的能源預測模型。通過精準的碳排放測算與能耗管理,幫助企業提升能效、降低碳排。
而奕碳科技,通過他們的“碳探”數字化碳管理應用軟件,為政府、園區和企業提供碳中和數字化服務;同時,奕碳科技開發了氣候行動大數據平臺ClimateTree,為企業提供發布綠色產品和技術的窗口,以此打造聚合行業供應鏈碳足跡的數據平臺。作為一家新興的數字化碳管理公司,奕碳能夠將碳管理關注點從企業組織內部移向供應鏈和更廣泛的生態圈,并勇于嘗試建設氣候相關數據平臺,通過市場化機制反向激勵企業踐行低碳行動,這為其他科技企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中廣核設計研究院針對海上風電項目中的“卡脖子”技術難題,用5年時間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吸力筒導管架基礎技術,并在后湖22號機位成功實現了示范應用。推動了海上風電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實現了海上風電高質量投產。
在今年的案例收集工作中,我們也遇到一些通過智能化的碳管理工具,精準識別并解決能源浪費和碳排放過高問題的案例。這些案例集展示了數字化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創新發展應用,如老舊工業園、校園、圖書館等場景。
其中紅豆能源,以老舊工業城為載體,在終端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并適度配置儲能設施,因地制宜建設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綜合能源系統,同時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改善園區能源生產和供應模式,有效提升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和整體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消納比例接近100%。
而長電新能,以智慧能源方案對百年名校張掖中學進行改造,通過“分布式光伏+節能改造+數字化碳排管理”零碳校園路徑解決方案,實現年綜合減碳約兩千余噸,預估每年可降低張掖中學能源費用約50萬元。
在產品層面,產品碳足跡標簽制度在相當多行業領域正在逐漸變為準入門檻。全球涉及產業領域的相關碳中和標準大概有2200多項,涉及日用品、家電、食品、電子產品、汽車等,碳足跡和綠色供應鏈管理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在這一維度,我們選了2家企業做案例。
首先是寶馬集團,他們很早就致力于在整個產業鏈上踐行可持續發展,也是汽車行業在綠色供應鏈行動較早的企業。寶馬中國將綠色供應鏈管理融入戰略規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供應商可持續管理體系。他們的供應鏈碳排放分解為八項工作模塊,通過EPA項目,落實供應商EHS風險管理;對于高碳排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鋼鋁材料,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的“綠鋼”基于綠電和電爐等工藝,其生產過程將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約95%。
另外是正泰新能,其業務版圖中超過半數份額植根于海外市場,面對歐盟日益嚴格的法規環境,以及合作伙伴對可持續性議題愈發深入的關注,碳足跡管理已不僅僅是一項運營層面的職責,正泰新能將碳足跡管理納入全年重點發展規劃,繪制了一張精細的碳足跡管理地圖,夯實了產品碳值管理的具體路徑和管理舉措。同時,正泰新能以碳足跡管理帶動供應鏈低碳轉型,他們的供應商中,有多家企業獲得工信部的“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稱號。
從社會層面來看,產品碳足跡管理也在逐漸深入地影響著整個綠色消費生態。歐萊雅通過引入產品環境影響信息及等級標注系統“五色盤”來進行碳足跡管理?!拔迳P”基于“地球界限理論”和 “生命周期評價理論”,將產品從其原材料的生產,到產品生命末期的生命周期內所有對環境的影響都納入考量,根據產品的環境影響分數,采用一個從A到E的等級標注系統對產品進行評估?!拔迳P”的特別之處,在于不僅推動了綠色設計、采購、生產、營銷等方面的開放式創新,還有助于促進消費者對環保消費的認識,并推動整個行業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最后一家是中海商業,通過對寫字樓的低碳運營的探索,創新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和管理能力,將中國海外大廈打造成為近零能耗建筑。通過建筑本體節能+高效能源利用+綠電和碳交易的模式,實現建筑綜合節能率61.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2.1%,減碳率54.9%。
這是我們三年來的研究案例。第一年的14家企業,他們提交的案例中有一些是關注如何制定和實踐“雙碳”規劃,以及如何進行碳核查等相對前期的問題;第二年入選的16家企業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從生產制造,到產品,再到解決方案,企業“雙碳”行動做得越來越扎實。
今年案例集,我們集中呈現先行企業在雙碳領域科技創新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企業拓寬低碳行動路徑,以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加速實現綠色轉型。同時,也期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公眾能夠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和思考。
最后,我們要感謝所有參與本案例集編寫和貢獻案例的企業和個人。希望通過案例集,能夠激發更多的企業能夠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