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現代的政治踐行者——專訪《蔣經國傳》作者陶涵教授

應該說,蔣經國是一個務實、心懷寬廣的政治家,他對公眾福祉的關心是真誠的。

應該說,蔣經國是一個務實、心懷寬廣的政治家,他對公眾福祉的關心是真誠的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蔣氏家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關于這個家族的書籍也汗牛充棟。在眾多描寫蔣經國傳記的書籍中,最為知名的當屬江南(劉宜良)先生和陶涵教授的著作。

根據目前得到的史料,人們普遍認為江南是因為發表了《蔣經國傳》而在美國被臺灣派去的特務暗殺。但平心而論,該書的學術價值并不很高,外界對于江南被暗殺的關注也遠遠超過他的著作。

陶涵(Jay Taylor)教授系美國資深外交官,上世紀60年代曾在臺北為美國提供政治分析和報告,中美建交后,他曾任職美國駐華大使館,此后任美國國務院情報處副處長,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為完成《蔣經國傳》,陶涵訪問了馬英九、錢復、李煥、王升等160余名和蔣經國有直接關系的人,并多次專程前往臺灣和大陸,到過臺北、北京、南京、寧波、奉化、贛州等地,遍訪蔣經國遺跡和經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陶涵在寫作《蔣經國傳》時,引用了大量莫斯科和美國檔案局尚未公開的材料,還充分運用“資訊自由法案”,要求美國中情局、國防部等提供涉及蔣經國而未解密的文件。

因為該書,陶涵被認為是對蔣經國研究最為透徹的學人之一。在臺灣紀念蔣經國百年冥誕時,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專門接見陶涵,一起研討蔣經國歷史價值。

此外,作為一名外國學者,陶涵對蔣經國的評價也被認為中立而客觀。為此,《南方人物周刊》專訪了這位蔣氏研究者。

陶涵的《蔣經國傳》早已在大陸出版

Jay Taylor

人物周刊:您是《蔣經國傳》和《蔣介石傳》作者,也在臺北和北京都做過外交官,為什么會花如此多時間去研究兩蔣歷史?

陶涵:20世紀的中國處在一個令人激動的夢幻年代。兩蔣父子為重新評價中國20世紀風云變幻的歷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我們很難想象,在這個世紀的頭10年,中國還是一個落后的帝國,女人們在裹小腳,男人們還拖著長辮子,外國勢力可以肆無忌憚地侵犯這個古老文明國度的一切權利。

在一系列的革命、對內和對外戰爭之后,中國變成了強大而繁榮的國度。盡管現在臺灣和大陸仍處分裂當中,但“一個中國”已經成為政策基石,當然兩岸還是需要靈活、耐心、民主的方式來談判。吸引我的是這段波詭云譎的歷史。

人物周刊:您在臺北曾擔任過美國外交官,和蔣經國先生有過多次互動,我想知道他當時給您的印象是什么?在您看來,他和他著名的父親之間有什么不同?

陶涵:在1960年代,我和很多在臺的美國外交官對他印象并不好,他是管“國家安全”的“影子人物”,而且他還要為國民政府來臺后的白色恐怖負責。應該說兩蔣都是堅定的愛國者和中國現代化的實踐者,蔣介石是一腳留在歷史、一腳踏進現代的政治人物,更強調的是秩序和控制。

評點蔣經國,我們必須要看到他的時代里,臺灣發生了多么巨大的變化:長期穩定和平的社會、國民健康顯著提升、教育水平飛速發展、工業社會形成、經濟高速增長、金融實力為世界矚目,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均富理念得以體現。

人物周刊蔣經國先生在大陸還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話題,在您看來他的價值是?

陶涵:蔣經國先生逐步意識到,民主價值是臺灣與大陸健康發展的核心,這也是未來兩岸達成共識,以及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實現和平共存的基石。

蔣經國意識到,在臺灣實行民主化進程有很大阻力,他花了20年時間讓這個體制逐步改善,而在他的晚年,民主進程迅速被他加快。

1969年他批準選舉中實行演講制度,候選人被允許通過演講申明自己的政策。對于臺灣和大陸這樣文化復雜的地方,開放民主要包括演講自由。事實上,不論在政策上,還是在長期實施過程中,這都被證明卓有成效。

人物周刊蔣經國身上有很強的蘇聯元素,您如何看待他早年留蘇經歷對他政治生涯的影響?

陶涵:終其一生,蔣經國先生主張人人平等。他的親民態度,得益于在蘇聯12年的經歷,而他這種觀念形成是自發的,并不是什么力量強加于他。在蘇聯的時候,他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但并沒有被斯大林主義洗腦。

他一直對蘇聯保有正面評價,直到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他的態度才發生改變。

人物周刊今天大陸很多學者都在研究蔣經國為何會在晚年選擇解嚴政策,您認為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他的這個選擇?

陶涵:應該說是若干因素,驅使他最后作出了加速變革和自由化的決定。首先是他年歲已高,而且健康惡化。這加深了他對國民黨內保守派的恐懼,他很擔心一旦他去世,黨內的保守派會反攻倒算,這其中就包括了蔣宋美齡女士。他很害怕自己的改革會被停止,甚至開歷史倒車。

我們還必須考慮到美國的因素,華盛頓已經中斷了與臺灣在外交和軍事(除軍售外)的聯系。(注:根據中美協議,美國與臺灣斷交,而且撤軍。)蔣經國認為,臺灣如果實現民主,美國國會與公眾輿論就會更加反對大陸對臺灣動武,這也會讓臺獨勢力不會煽動改變現狀鬧獨立。

最后的原因,則可說是在1980年代涌動著民主的時代精神,特別是菲律賓與南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更彰顯這一趨勢。

他的最后兩年,蘇聯“公開化”浪潮興起,更堅定了其在臺灣推行民主的信心,他在1988年1月去世前就已經開始做了。

人物周刊前不久您在臺灣與馬英九先生有一個會談,我很想知道,從蔣介石到馬英九,臺灣歷經了4任領導人,您對他們分別是如何評價的?

陶涵:蔣介石從不認為他會憑借武力就能收復大陸,雖然大陸在1960年代爆發的文化大革命給過他一些希望。他在臺灣建立了一個威權社會,同時又試圖把傳統的儒家倫理引入其中。1967年時,他說上天讓他失去了大陸,而相對和平穩定的環境給了他在臺灣建立一個模范社會的機會,這是他之前多年的夢想,卻沒能在大陸實現。

蔣經國進一步鞏固了臺灣經濟基礎,實現經濟轉型與騰飛。他的措施是建設大型基礎設施與加大教育投入,鼓勵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以及放松威權體制。他的最大挑戰,是1979年美國對臺政策的偏移。與此同時,他還開放了對大陸的貿易封鎖,并允許人員交流。

李登輝則代表了臺灣本土化,他做到了,但又開啟了臺獨的大門。

陳水扁,一位公然支持獨立的臺灣領導人,他的政黨在2008年遭受重挫,原因就是他和他的家人大規模貪腐。(受訪者注:事實上,作為前“總統”他能夠被揭發,他的妻子被調查,反映出了司法獨立在臺灣已取得成功。)16年來,盡管臺灣的領導人有獨立傾向,但臺灣與中國內地的經濟聯系卻更加緊密。

馬英九的目標則是,與大陸關系正?;?,尋求共同對話空間,同時無限期推遲海峽兩岸的政治聯系。他希望北京能減少對臺灣的武力威脅,同時,他還要鞏固臺灣的國際地位。

人物周刊從美國視角看中國近現代歷史,如何評價一個威權領導人實施民主?

陶涵:這取決于其文化理念和政治價值觀,還包括自身與國際的政治環境。

社會變革帶來的成本,包括失去控制,這直接威脅到當權集團,他們要去考慮如何面對失去權力的可能性。對于臺灣當權派尤為艱難,他們是少數派(外省人)。

人物周刊在您的書中,參考了大量的美國和蘇聯的獨家史料,在這個過程中,您覺得外人對蔣經國有誤解嗎?是什么?

陶涵:應該說,蔣經國是一個務實、心懷寬廣的政治家,他對公眾福祉的關心是真誠的。來臺初期的蔣經國,長期被島內外觀察家視為其父親政策的執行者。到了1980年代,他逐漸放松島內控制,被評價為一個正直的現代政治踐行者和改革家。

人物周刊在大陸,人們對于蔣經國的印象還相當模糊,該如何理解一個真實全面的蔣經國?

陶涵:在政治層面,蔣經國是溫和務實的人。他推崇開放、健康的社會,尊重不同政見。他知道在臺灣施行自由民主,將會對外省人的統治地位以及“一個中國”原則構成威脅。

但到了1985年,他認為應該冒風險變革,這是臺灣發展的最好選擇,而不是盡可能維持國民黨在島內的一黨專政。2008年臺灣大選中的馬英九勝選,驗證了他的判斷。

人物周刊您如何評判蔣經國的一生?

陶涵:蔣經國應該堅決反對他的父親實施白色恐怖。他也應該更早地在臺灣推進民主化,這也許會遭到軍隊的反對。

蔣經國的功績是使得臺灣的經濟騰飛,以及在教育、衛生、城市化、科技進步、國民收入提高和消除貧富差距等方面,取得明顯的進步。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