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三中全會解決的是新質生產力的土壤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三駕馬車”,是基礎科研、應用技術轉化和金融服務。
當前,地方國資的投資傾向投資3-5年,不利于形成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這往往與主政者的任期相關。
中國不是缺乏創新創造能力,而是缺少順利轉化為本國的新質生產力,這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完善,此次三中全會的重點就在于調整生產關系。
責任編輯:張玥
發展新質生產力,基礎科研、應用技術轉化和金融服務缺一不可。視覺中國/圖
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北京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其中提到,“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7月19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介紹,《決定》共15部分、60條、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三中全會關乎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決策,每五至六年舉辦一次,歷屆三中全會回應市場化改革的諸多難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此次三中全會亦成為全世界觀察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窗口,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外關注的焦點。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完善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曾發文稱,三中全會是歷史性和現代性的連接點,又是通向現代性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改革開放成就離不開三中全會,歷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就在于理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
鄭永年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談了對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理解。
鄭永年。受訪者供圖
“追求符合自身文明、國情的現代化”
南方周末:“中國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