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倒影】我們的身體是一座靈堂
人的心里,很難接受死亡的偶然性。所以靈魂深處,總渴望建立起某種因果關系。越是親近的人,我們心里越是難以相信他的死是和自己無關的。所以哀傷之外,負罪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我們不能承受的追問。
約了一群知識界朋友看楊小凱生前最后一次見證錄影。他的指甲因為化療全掉光了,鏡頭里,小凱一邊講著,一邊不斷用紙巾揩去指頭流出的膿。君衍是小凱的學生,講他和老師的交往,說見證前一天小凱擔心自己頂不住10分鐘,結果聲情并茂,談了一個多小時。但那天之后,他身體就完全不行了。
君衍感嘆說,法國一位經濟學家,和小凱的學術聲望差不多,他們幾乎同時收到醫生的“死亡通知書”。那位經濟學家沒捱到兩個月。小凱的精神氣質,接受基督信仰后,卻日漸豐盛、飽滿起來。最后兩年多,反成了他生命中一個歡呼收割的高峰。談到小凱終于從半輩子的磨難中得釋放,從心里“愛自己的仇敵”,云飛伏在桌上,開始抽泣。許多年來,我第一次見他在人前如此。談到葬禮,君衍說,那天牧師一上來,就回憶楊先生一些溫暖的糗事。大家的追思,都帶著一種盼望。他老師的信仰,留給他最后的震動,就是一個充滿笑聲的葬禮。
想起小時候,院里有個哥哥,對我最好。我常去他那里,聽他講書上的事。有段時間不見,后來母親說,他去世了,要我去看看。我一個人走到他家,探頭看見他睡在床上,嚇得要死,轉頭就跑。直到他下葬也沒有再過去。之后很多年我幾乎忘記了他。因為死亡的干擾,我不愿意記得曾有一個人,對我有過愛與祝福。
去年,有幾部關于葬禮的獲獎電影。日本的《入殮師》,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單用一句古話形容,就是“死如秋葉之靜美”。韓國的《葬禮成員》在釜山電影節上得獎,比較黑色幽默。一個人過生日,親戚們是來不齊的。只等他死了,才能把全家人聚在一起。以色列的《七日葬期》,是戛納的開幕片。就像中國的“頭七”,老母親要全家按猶太人的律法,七天不吃肉、不嬉笑。鏡子都用布蓋起來,隨便出門也是不行。但一兩天過去,人就受不住了。外在的東西是一種遮蓋,你擁有的東西越多,就越把你要面對的問題往后面排。外在事物被暫停了,問題才會擠到前面來,壓力就出來了,抱怨、爭吵替代了哀傷。導演對猶太教傳統充滿了自嘲。葬禮太短,心不得安慰;葬禮太長,又活不下去。
所以七天葬期的意思,是為著顯明我們其實是無情無義的人。三年大孝的意思,是讓你對父母的愛露出馬腳。這是一切律法與禮儀的真正意義。中國古代的法律規定,親人去世,你一定要很哀傷,生命需要重整,所以披麻戴孝的人,顯然不適合繼續擔任官職。結果歷朝歷代都有許多“丁憂不報”的官員被揭發出來。
換個角度說,人們對哀傷的承受力,是與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確信成正比的。到了今天,成都人頭一個晚上守夜,就需要打麻將。因為哪怕哀傷一個晚上,已足以摧毀一個人的世界觀。所以通常當親人哭上10分鐘后,我們就開始用各種說法來消解他的痛苦,趕緊把他變成一個常人。
之前還有幾部黑色幽默的,如美國電視劇集《六尺風云》。按美國法律,土葬必須深埋在六尺之下。這套劇集描寫一個經營葬禮的家族,如何一邊生活,一邊見證他人的死亡。其中的幽默,比較基督教化。如夫妻吵架,老太太氣得拿起小煎鍋,去打老伴。下個鏡頭,是她老伴的葬禮。我想了很久,覺得文字很難表達這種意味。因為導演并不想建立起一個明確的敘事關系,即老先生是被太太打死的。
其實鏡頭的喻意,就如耶穌所說,凡心里咒罵弟兄的,已經殺人了?!妒ソ洝氛f,人在未犯罪時有永遠的生命。死亡在本質上是人背離上帝之后帶來的刑罰。因此從某個角度說,人都是被罪殺死的。反過來說,人的每一個惡念,每一次咒罵、謊言、偷竊或假見證,都與另一個人的死亡息息相關。
我害怕死亡的一個深層原因,其實是害怕自己的罪。10年前看到西南航空一次空難的報道。在詩中,我驚惶不已地寫道:無數邪意在你心中只是一閃/無數的人因此而罹難。
人的心里,很難接受死亡的偶然性。所以靈魂深處,總渴望建立起某種因果關系。越是親近的人,我們心里越是難以相信他的死是和自己無關的。所以哀傷之外,負罪感其實是一個隱藏的、我們不能承受的追問。在有些人那里這種追問會變成一種很清楚的邏輯,“如果我多關心他一點,病就不會這么嚴重了”,“如果我昨天沒加班,她就不會遇見車禍了”,“如果我對父親多一點關懷,他死的時候就不至于有這么多遺憾”。
心理學家會告訴你,別這么想,你妻子的死是個意外,和你曾經偷過情沒有關系??傻降资怯嘘P系還是沒關系呢。其實心理學已越過了它的邊界。這不是心理問題,這是靈魂的問題。
《入殮師》令人尊敬,因為在里面,死者的身體得到了最大的尊敬。導演很謙卑,他可能幫助那些沒有追問過的人開始追問。但他并不渲染答案。影片說大提琴手小林失業后,歪打正著找到入殮師的工作。愿做的人太少,所以薪水很高。他瞞著妻子先是為飯碗,后來慢慢生出對這個職業的委身。就如英文海報所說,他工作的意義,是給親屬們“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舊約》中的十誡,講到人與上帝的關系時,最首要的詞是“Worship”(敬拜),講到人與人的關系時,最首要的詞是“honor”(尊敬)。我喜歡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點是導演守住了honor與Worship之間的邊界。人是不能敬拜人的,無論是對領袖,還是死者。影片中,小林對待死者的遺體,莊重、細致,有著令人心動的藝術感,卻沒有一絲敬拜、祭祀的意味。所以他既去教堂為基督徒服侍,也去寺廟為信佛的人送行。
如果人真有靈魂,不是死了才設靈堂;人活著才是一座靈堂。我的小哥哥啊,為我曾和你的靈魂在一起,請原諒我的恐懼。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