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學信:ESG要行穩致遠,打擊漂綠不可缺少 | 第三屆ESG發展論壇
7月25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第三屆ESG發展論壇在廣州舉行。論壇關注ESG評級體系、ESG監管和漂綠、ESG信息披露等重要議題,匯聚ESG領域先鋒人物,為企業在ESG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論壇現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中國ESG研究院院長柳學信發表主題演講《ESG披露的漂綠及其監管》。
在演講中,柳學信回顧了漂綠概念的緣起。漂綠(greenwashing)最早于1986年由生物學家杰伊·韋斯特韋爾德(Jay Westerverd)提出,指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的虛假環保行為。2009年,《南方周末》首次將漂綠概念帶入了中國公眾視野,發布多期“漂綠榜”,引發社會各界的關注。
柳學信認為,目前中國可以說是全球ESG發展最快的一個領域,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是規范。要讓ESG更有質量地行穩致遠,打擊漂綠不可缺少。
他提到,歐美地區近年來與企業漂綠相關的民事訴訟大幅增加,以司法解決方案讓企業為漂綠行為付出成本。此外,還有很多法案對企業ESG實踐進行規范。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法律、制度對企業可持續信息的披露做出約束。
柳學信指出,中國的漂綠監管目前面臨四個困難:第一,企業ESG披露中的漂綠行為尚未進入監管者的立法視野,現有相關規章制度的權威和效力不夠,操作性明顯不足;第二,缺乏統一權威的ESG信息披露標準體系,信息披露質量偏低,漂綠風險較大;第三,ESG報告尚未引入第三方的獨立鑒證機制,缺乏充分、完整、一致的內外部鑒定驗證機制;第四,監管環境寬松,社會壓力不足,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和維權意識薄弱。
未來應如何加強對漂綠的監管?柳學信在演講中提出相應建議:包括推動立法健全ESG監管政策,壓縮漂綠灰色空間;統一ESG披露標準體系,擠壓漂綠選擇余地;發展本土ESG評級服務體系,抑制漂綠數字游戲;提高公眾意識和消費者教育,強化漂綠社會監督;運用數字科技,夯實漂綠防范基礎。
? 更多第三屆ESG發展論壇的精彩資訊,將通過南方周末各渠道陸續發布,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