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觀察報告(2024)》 | 2024責任年會
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
7月26日,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于廣州舉行。大會以“釋放企業社會責任‘向新力’”為主題,邀請來自政府、行業組織、企業、機構、高校等的一線代表參與,圍繞CSR焦點議題及前沿趨勢展開深度研討。
論壇現場,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書長兼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孫孝文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觀察報告(2024)》。
以下為發言內容摘錄。
開展CSR工作需要思考的問題
今年,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工作有三個很重要的背景。一是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的最新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仍遠低于3.8%的歷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全球經濟尚未找到有效的新增長動能。
二是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后,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三是今年上半年中國迎來了“ESG政策年”,從信披到區域競爭力,各種ESG政策頻發。
在這種背景下,企業有一個問題不得不思考,那就是如何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企業社會責任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不同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從理念上看,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培育新質生產力。但在企業社會責任與新質生產力之間,需要有一個中介,那就是創新。
首先,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催化和調節企業創新。社會責任是指組織通過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而承擔的責任,其內容包括公司治理、公平運營、員工、環境、消費者和社區等議題。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可以催化和促進創新,也可以預防創新過程中出現的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形成一種負責任創新的機制。
其次,通過負責任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企業通過負責任創新可以形成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價值追求、新的品牌影響力,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進而培育一批新型勞動者、形成新型勞動關系、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更高效的生產要素配置機制、建立更具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第三,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以貫徹新發展理念、追求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價值取向,企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更好地助力經濟增長、社會公平和環境可持續,助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如何以社會責任促進創新
作為中介,創新可以有效促進社會責任與新質生產力發生鏈接和傳動。因此,如何以社會責任促進創新,成為關鍵環節。
我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和創新的關系主要有下面兩種。
一是以社會責任促進企業創新,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社會創新。
在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管理創新方面,主要包括完善企業的治理機制,將利益相關方納入公司治理范疇;優化企業現行管理制度等方面。根據南方周末今年的企業社會責任調研,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300強榜單中,65%的上榜企業已經在組織上建立了社會責任委員會/ESG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上榜制造型企業中有73.5%對供應商提出了社會責任要求并進行審核。
在企業社會責任促進技術創新方面,南方周末2024年CSR調研發現,上榜的制造型企業中,2023年全年研發投入超過億元的企業達到了69.9%,全年新增授權專利數量超過百件的企業達到了62%;在新型勞動者培養方面,上榜企業中,2023年度人均培訓經費超過1000元的企業占比達49%,上榜企業年度人均培訓時間達到59.7小時。
在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創新方面,企業開始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既包括全球性問題,也包括區域性問題,如教育、醫療、養老、就業、貧困、公平、環境保護、能源危機等。南方周末CSR調研發現,上榜企業中,68.3%成立了公益基金會或基金,年度公益慈善投入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占比達46.7%,90.3%在2023年開展了社區志愿活動。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除了可以促進創新外,還可以優化、調節企業的創新,讓創新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服務大眾。也就是在放大科技創新積極影響的同時,規避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和風險。
南方周末2024年CSR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關注科技倫理。在上榜企業中,有62.3%的企業在報告或官網中以案例的形式披露了部分科技創新成果對環境、社會以及利益相關方的影響,但在組織層面建立遵守科技倫理的制度或體系的企業僅占14.7%。這將成為未來企業需要關注的重要社會責任議題。
此外,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項目組也分析了華為、阿里、騰訊、螞蟻、百度等企業在發展負責任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做法。
- 更多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的精彩資訊,將通過南方周末各渠道陸續發布,敬請關注。